从“造反有理”到“造福人民”

从“造反有理”到“造福人民”

1999年十月一日,习仲勋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纪念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在当天的焰火晚会上,他对在场的中央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说这话时,习老已是86岁高龄,也是他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这是他一生饱含智慧的政治理念的最深刻的表述。现在听起来仍然如警钟般振聋发聩。可以说,这是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以来党内高层发出的最深刻、最有哲理,同时又最具警示意义的政治教诲。值得所有中国共产党人深入领会和思考。

习仲勋是我党老一辈最受爱戴的革命家之一。他从来没有整过人,没犯过“左”的错误,一生都在做“雪中送炭”的事。毛主席在给吴玉章祝寿的时候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革命,一贯地有益于人民,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习仲勋就是这样一个人。

习仲勋做的好事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在《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中写道:“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

关于“民为邦本”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有名的是孔子的一句话:“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李世民更是经常引用此语告诫臣下,所以这句话几乎成了历代政治家的座右铭。

但是我们细加分析不难发现,习仲勋的说法要比历代政治家的表述更深刻,更富有哲理。在孔子或唐太宗的表述中,不管是“载”还是“覆”,“水”和“舟”都是两回事,其关系都是外在的。再比如,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中,“得民心”与“得天下”是被作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来表述的。“得民心”是因,在前,“得天下”是果,在后。这种分离,表面来看似乎无甚紧要,但却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一旦“天下”到手,目的达到,“民心”似乎就可有可无了。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认识误区。可以说,古往今来的丧权者,国破家亡者,皆由于此。

相反,在习老的表述中, “人民”和“江山”(即政权)却被看做是一回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这种说法的深刻意义在于,它足以警示我们认识到:你失去了多少人心,同时也就失去了多少江山。这是“当场”就要兑现的一笔账,由不得你“赊账”到将来。比如中国古代的贪官有一句口头禅,叫做“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可是,这种“由人笑骂”的官员,还有什么“权威”可言呢?不用问,他所管辖的那块“江山”必已丧失殆尽矣。

如果我们再从政治哲学的层面来理解习老的这句名言,更感到深刻至极。这要从政权的实质说起。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所谓“政权”就是为保持、维护社会的某种“有序状态”而成立的社会机构。这种“有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某种秩序。任何社会,除了“革命时期”而外,都必须保持某种稳定的有序状态。这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为了维护这种有序状态,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就产生了国家机器,产生了政权。政权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秩序,而人则是这一秩序的构成要素。所以政权的实质在人,而不在江山。就此而言,习老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是十分深刻的至理名言。

政权产生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逐渐开始“异化”,产生出一种“物化形态”,这就是官印(俗称“印把子”)。于是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如上所说,“政权”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的表现,但是现在它却变成了一个“物”,变成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魔杖”。这种情况,使人陷入幻觉,产生迷信,它与当年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具有同类性质。我们不妨称之为“权力拜物教”或“公章拜物教”。在这些“教徒”们看来,他们的权力似乎就存在于这个小小的“公章”当中,与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系。所谓“有了权就有了一切”,就是这种“权力拜物教”观念的最直白的表露。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枉法弄权的坏事纷纷出笼,权力成了某些人攫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