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发展生产,第二共同富裕 (2)

第一发展生产,第二共同富裕 (2)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两大本质要求:快速发展生产力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又说:“‘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针对“左”的理论和实践下忽视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理论。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困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提出用生产力标准检验一切工作。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本质上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人提出,讲社会主义本质,为什么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一致?其实,邓小平的这一本质规定是恢复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抓两大环节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是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把尽快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统一起来。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又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更明确地指出了搞社会主义要抓两大环节;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3页。)这段话表明,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保证全体人民过富足的生活,而且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自由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服从于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快速发展生产力只是其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又说:“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