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只是调侃,与三观无关
新词典别的争议不大,问题出在了“土豪”的定义上。旧版词典中的“土豪”,原本是指“旧时地方上的豪强,即农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新修订的词典补充了新义项,即“今也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对于新词典中的新定义,吐槽最激烈的,当数中国首富的儿子王思聪的粉丝们。这些喊着嚷着“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到一口一个老公地争做这个土豪的“孩子他娘”的人们,眼里的王思聪算是要钱财有钱财、要文化有文化的大土豪。她们中很多人,既羡慕这位土豪的钱财,又赞同他的价值观。她们为这个带点调侃带点幽默的网络热词,被有文化的人们定义为带有鄙视意味的贬义词,有一种好词被糟蹋了的感觉,直指新词典作为中国汉语语言工具,是在误人子弟。
按照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标准,新词典对土豪的新定义,三观是正确的。但是,作为现代网络词汇的注解,这个定义,却有些歪曲了原义。土豪,这个因一位家长怕女儿受委屈而决定买下整所幼儿园而遭热议、并被反复运用快速升温的词汇,虽然最初是用来鄙视与批判的,但随着一款手机“土豪金”的传播,再推及生活中出手阔绰现象,网络上反复出现的土豪一词,已经完全摆脱了鄙视的价值取向,更趋向于中性的调侃,甚至有时候有着羡慕的心理因素。倘若新词典的新定义,仅仅滞后于网络词汇的演变过程,倒也只是个单纯的节奏问题。如果明知有变而硬要定出个这么个新定义来,这词典的工具本义,倒是变了味了。
“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但这不是当下网络所述的“土豪”。新词典新定义,虽然不是要将“富有钱财”与“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等同起来,但对于“富有钱财”的人们,因为有着对于这个词汇的贬义定位,便有着“文化要挟”与“道德绑架”的含义,这让生活中每个“富有钱财”的人们,随时处在了被人嘲弄、被人不屑的境地,摆明了就是把有钱财的人,往文化与道德的高地上赶。意义是积极了,阶层却分明了,但这个新词典,却让很多有钱财的人,躺了新定义的枪。
一掷千金不是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有文化的有钱人一掷千金,只要钱来得干净,掷得甘愿,这种消费价值的取向,与三观的价值取向并不冲突。这种消费权利,不应被鄙视,不该被“土豪”。作为规范现代汉语的词典,用一个与网络概念脱节的定义来规范“有钱财”的人们的三观,要么是没有真正读懂网络,曲解了网民的原义;要么是故意夹带了主观判断的私货。
可是,土豪一词,之所以入新词典的法眼,却正是因为在网友中热得不可开交。编新词典的文化人,应该尊重原义或者应更准确,不要过于自说自话。
“土豪”入选词典其实大有深意
将“土豪”新解放入词典,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与时俱进。不可否认,新时代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主流依然是积极向上的。但必须看到,社会道德领域还是出了不少问题,诸如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拜物、贪图享乐等还比较普遍。这些与主流价值观明显背道而驰,为人们所不齿。
然而,人们在憎恶土豪、取笑其没品味的时候,又对他们充满了艳羡之情,可谓又恨又爱,以至于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大胆断言,“如果老天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大多数嘲讽土豪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成为土豪”。成不了土豪的,也想与土豪“攀上亲”。财富本身并不代表什么,但当它与一个人的成功机会和影响力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成为攀爬社会阶梯的一条便捷之路,这种由社会本身造成的心态分裂,就是可以理解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