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审计应成常态(2)

【案例】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审计应成常态(2)

分析

“摸家底”为财税改革做铺垫

土地出让金收支“顽疾”为何屡禁不止?湖北财政系统内一位负责人说,因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其收支预算编制无需通过人大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即可执行,“土地收入开支多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违规操作的弹性空间很大。”

土地出让乱象丛生,背后折射出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等专家介绍,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收收入有限,土地收益往往被用于地方财政“补窟窿”。“这次土地出让金审计将对地方财政‘摸清家底’,为下一步财税改革做好铺垫。”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出让金不能成为监督外资金。各地应将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作为重大事项定期向人大报告,增加公众信息公开透明度,接受公众信息公开申请,减少土地出让金的收支随意性,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土地出让金莫成政府“自留地”

其实,早在审计署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专项审计中,人们就看到了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中的乱象丛生,由于一直“封闭运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有统计指出,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可其去向却云里雾里,成了一笔“糊涂账”。如今,全国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无疑让很多官员夜不成寐。

众所周知,土地出让金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但是,由于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再加之个别地方抱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念头,打起了歪主意,在个别地方,出让金俨然成了任由政府宰割的“自留地”,监管问责的无力,导致土地出让金变成监督外资金,早已对此觊觎已久的官员们便开始了疯狂地侵占、挪用,腐败“蛀虫”既侵蚀着巨额资金,更是给了公信力狠狠一刀。

不仅如此,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要知道,土地、房价、地方政府三者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地方囿于“快卖地、多卖地、卖好地”的财政怪圈,大肆“透支”土地收益,短期让财政答卷上面的数据一个比一个漂亮,可从长远看,卖地热情高涨,必然导致强拆不断、房价攀升,最终还是让百姓吃了“苦果子”。

此次在各地铺开的土地出让金审计,被寄予“摸清家底”的众望,因此,在审计时,不仅要完善土地出让金相关监管问责机制,把土地出让金置于阳光之下,更要清除“蛀虫”,对一些非法侵占、挪用土地出让金的不法分子予以严惩。尤为关键的是,如何让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的怪圈?如何构筑起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框架?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绩考核体系?这些问题也考验着决策者们的智慧和胆识。

面对20万亿“土地糊涂账”请别“难得糊涂”

面对20万亿“土地糊涂账”,似乎成了一个难题。如果真的想算清楚这笔“糊涂账”的话,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你找什么人去算账,是找糊涂人去算账,还是请明白人去算账?但愿这次大算账的时候,少些“难得糊涂”的聪明人。

按照高层的部署,我们将掀起一次土地出让金的大审计活动。在笔者看来,活动结果的走向究竟如何,这和我们的审计队伍是有关系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审计队伍的选择需要多做些事情。

其一,需要对参与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审计队伍和其他队伍都是一样的,在这个群体里,既有大公无私的人,也有私心很重的人。能不能审出问题,关键看我们的审计人员是哪一种人。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发现问题。这需要对参与此次大审计的审计人员来一次审计。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在审计工作中“难得糊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