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审计应成常态(3)

【案例】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审计应成常态(3)

其二,需要让当地审计部门全面回避。对于当地的审计部门来说,这里的工作人员有着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但是,他们也有着不好的一面。他们就在当地工作,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制于人。有的是害怕得罪人,有的是不愿得罪人。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的审计会受到当地政府的管制和约束。

其三,需要对问题审计人员进行追责。这种类型的审计,原来我们也搞过很多次,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是最为理想的。这是因为在审计的过程中,有些审计人员出现了“吃人嘴软”的现象。鉴于我们多次出现了审计人员帮助打掩护的事情,在这次全国性的大审计之前,就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纪律。要制定一个追责办法,也要实施“审计终身负责制”。

其四,需要让审计人员脱离客人身份。上级来人的时候,地方政府都是会招待的,这些工作人员吃在基层、喝在基层,难免称兄道弟,也难免产生感情。我们需要让参与奔赴基层审计“土地糊涂账”的上级审计人员,在衣食住行上进行独立。不能说是背着干粮袋,最起码不能让地方政府承担费用。

土地出让乱象丛生,背后折射出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要理清这些“糊涂账”,需要我们的所有参与审计的人员都不敢揣着明白装糊涂,都不敢去演绎一出“难得糊涂”的大戏。

土地出让金成谜,强拆却有“谜底”了

现实中,对某些问题的质疑就像猜谜,而真正的猜谜,往往会给出一点提示,比如是食品还是日用品,就能让谜底的范围缩小。笔者对屡禁不绝的强拆也一直在“猜谜”——如此穷凶极恶的暴力强拆,相关政府部门图个啥?如果为了政绩,但弄出人命就不影响政绩么?如果为了权力寻租,但以此获得的“土地财政”毕竟不能中饱私囊。而现在,终于看到了有关这个谜团的“提示”——“13年来全国土地出让金近20万亿,侵占挪用成糊涂账”。

倒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个“谜底”。但是,根据对某些政府行为的认知底线,还真不敢把地方政府出让土地与败家子卖家当相提并论。因为,土地是国有的,无论卖土地的钱入国库还是地方财政,总不会进入“经办人”的口袋吧?因此,这个最接近“谜底”的答案,总是无法确立,一直还在猜测如此不计后果的强拆,相关部门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记者采访发现,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巨额的土地出让金,竟然“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只有部门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说得清楚。”然而,判断土地出让金是否合理使用,并非无规可依。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方面。

但事实上,由于土地出让金属于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其收支预算编制无需通过人大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即可执行。很多土地招拍挂后,出让收入被瞒天过海,在过渡账户内长期“体外循环”,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或部门机构的“小金库”;有的地方土地出让金账户长期脱离监管,直接成为少数主要领导的“私房钱”,随意侵占挪用。虽然其中因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收收入有限,土地收益往往被用于地方财政“补窟窿”。但是,处于封闭运行状态下的土地收入开支,违规操作的弹性空间很大,必然会导致权力自肥、滋生腐败。

而这条利益链,就始于土地出让,而土地的来源就包括了拆迁。在这份巨大的利益面前,寻找足够的土地资源以及排除一切对此的障碍,就是保障这条利益链高速运行的关键。这就可以用来解开为何违法强拆屡禁不绝,甚至出现了拆了都找不到主的荒唐事件的“谜底”。在这种迫不及待甚至穷凶极恶的野蛮强拆事件中,都是受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因此获得的土地出让金能被随意侵占挪用,就决定了获得这笔资金时的不择手段。因此,在土地出让金这个“谜团”里,包含着强拆的“谜底”。此所谓:用之无度,取之不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