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堂:文明复兴与价值重建 (2)

李文堂:文明复兴与价值重建 (2)

记者: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明复兴,首先要重塑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那么您认为当前重塑价值认同的关键在哪里?

李文堂:所谓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一种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使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常常受西方话语所左右;另一种主要是来自大众文化的冲击,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冲击不见得是坏事,但我们在冲击面前显现出文化创造力的衰竭绝对是件坏事。韩流当中有很多我们儒家文化的影子,如今反过来对我们形成冲击,这表现出我们在大众文化的层面上自身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实际上这种创造力的衰竭有些方面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文化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方式落后,该管的没管到位,不该管的管太多,这方面我们正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造力。但我认为很致命的是我们文化的根、文化的底子的衰微导致我们对自身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我们难以创造出那些有影响力、有自己独特价值观、具有文化魅力的产品。这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怀,或者说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不足有关。

我们一味地迎合或者盲目吸收外来事物营养,实际上跟我们自身创造力的衰竭是有关系的。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要激发我们的文化活力,也需要我们回归中国文化土壤,既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做到知彼知己,进而建立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或者不了解他人,就谈不上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所谓的自觉就是知道我和你的不同在哪里,知彼知己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且有了自觉才会有自信,这个自信不是盲目的,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建立的自信。我觉得近现代以来我们对西方文化深厚底蕴的东西和对我们中国文化深刻性的东西都缺乏了解。现在的文化太肤浅化、浅表化,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我们这个大国的文化创造力衰竭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带领民众进入到这种深刻的文化关怀、文化反思当中去。就像有一种说法说的那样,好像中国只能生产电视机,不能生产有创造力、有传播力、有传染力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化肤浅化造成的。

要重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了解,首先还是要从基础教育开始。现今社会仍有一些人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存在一种逆反心理,或者说存在不信任感,觉得是面对现代世界,传统的东西是生硬的。这些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是我们自身文化的根断掉了。当然不是说传统的什么都好,但首先我们要了解它。这个了解,就要通过基础教育,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要急于求成,文化是一个涵养的过程,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

要重塑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也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启蒙的过程,称之为“新启蒙”。实际上在三十年代,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新启蒙思潮”。真是在这个思潮影响下,我们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有了民族文化形式的回归,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跟民族历史文化主体的自觉有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中,尤其是在延安时期,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文化自觉,当时专门创刊了一本《中国文化》杂志,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接受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但在社会上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要重塑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还是需要我们重新全面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

比如说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断地讲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文化,当然不是说封建性没有,但是实际上秦汉之后实行的是郡县制而非封建制,此时封建制已然衰落。后来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平等选拔实现人才的上下流动,所以中国传统社会里面有一种平等选拔的机制,这是西方十九世纪以后才开始学习我们,进而发展出公务员制度。中国传统横向的社会流动也很强,市场、土地的流转,虽然仍是古典的市场经济,但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日本的京都学派认为中国的现代性是从宋代开始的。这就像西方的历史学家追寻现代性的时候也要追溯到中世纪一样。所以我们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东西,或者因为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就把它抹黑降低,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如果你对这些尚且谈不上了解,又怎么会有文明的自信,所以我们还是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宣传要跟价值认同、价值观建构结合在一起,目前我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是近现代以来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其实还可以再往前延伸一些。我们中华传统当中有很多优秀的价值观的内容,所以“中国梦”的提出,应该说也是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记者:您提到“反本开新,是价值重建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里的“反本开新”该如何理解,如何做到呢?

李文堂:“反本开新”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强调的一种文化重建的理念。实际上文化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通常来说一种新文化的诞生,跟“反本”是有关系的。我们经常说西方文化是缺乏连续性的,但是今天的历史学家也越来越强调西方文化也有它的连续性,有一个“反本”的过程。例如文艺复兴就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当中汲取养分,产生了新的文化创造力。像德国的黑格尔等一些人都非常强调把古希腊看作是他们的文化家园。即便是现代的一些文化,包括现代性的很多东西,实际上也是通过回归到传统当中,从传统当中来获得一种力量。比如说自然法的思想,有很多也是从传统的自然法思想当中获得启发,结合创新发展处现代性的理念。所以直到今天,西方的思想会不断地追溯到古希腊或者是希伯来这个“根”上,来重新反思现在。西方的很多思潮也是从古典思想获得新的启发。

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孔子的时代,对周有一个提法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子的思想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梳理总结,所以《礼记·中庸》中有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的“祖述”,并不是真的没有新的创造,但是他从古代的思想重新的整理,从六经等古典的文化的重新梳理当中,总结提炼出他的思想,即“仁爱”的思想。唐宋时期中国人面对印度佛教文化冲击,学习佛教思想之后再一次回归传统,构建道统,打造《四书》,实现儒家文化更新。晚清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遭受多次文化的革命之后,再一次呼唤文化重建,需要我们反本开新。我们在学习西方文明之后,还是要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上来重建,立足于根,让我们的根重新发新芽、抽新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本开新是价值重建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就是说,现在在我们要走向一个反本开新的文化融合时代了!明清时期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带到中国,然后将中国儒家经典翻译到国外去,这是很好的文化交流时代,但晚清之后走向了文化冲突的时代,而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应当走向文明深度交流与文化的融合时代。今天我们要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中外文化融合,就需要新一轮的“反本开新”。

有很多思想家提出西方现代性中存在很多问题,他们试图重新回到古希腊的古典文明当中,回到“根”上,寻找现代文明的一个未来、一个前景,那么我们也是需要这样的回溯的。我们在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要克服西方现代文明的缺点,要回到文明的根上来重建。习总书记提出要“融通中西”,就是在强调当我们从西方大量引入科学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与我们自身的文明有一个很好的融合,切忌两家各说各话。注重兼容并蓄的同时,必须要抓住“根”在哪里,根还是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即是“反本”,而后才能开新,这个“新”就是我们近现代以来向外来文化学习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自身的根,那么这个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拿来主义”的东西今天已经不适用了,现在更加追求的是创新,那么光是“拿来”是不够的,“拿来”之后还要种植到我们的土壤上来发新芽、抽新枝才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