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

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

7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阿根廷时的“国礼”礼单中,有一套DVD光盘,其中包含《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恋33天》等反映当代中国题材、反映当下中国年轻人生活面貌的作品。流行影视剧以“国礼”规格出现在外交场合,为以往的熊猫、瓷器、茶叶等“国礼老三样”增添了新的元素。这样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文化外交怎样的新特点、新趋势?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外交学、传播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文化与外交相得益彰

“过去,文化是手段;现在,文化是目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赵可金说,将流行影视剧加入“国礼”礼单中,既反映了中国文化外交方针从“文化为媒”、“文化为外交服务”到“文化为主体”的变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赵可金说,过去中国对外交往中的“文化先行”,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将围棋、篮球、乒乓球等作为外交内容或手段,以文化为媒,连接外交关系,拉近国家间距离。近些年,中国同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不仅政治方面联系密切,经济方面也有大量企业走出国门。中国逐渐从“依靠文化办外交”,转变为“办好外交为文化”,提升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文化外交不再仅仅承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作用,而是更加强调向世界展示一个多彩、文明、可亲的中国形象。”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认为,以往文化外交中使用的“文化原材料”,多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其内涵在于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念。当代流行文化元素的加入,并不能改变文化外交的内涵,却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外交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赵可金对这一观点也表示认同,“将音乐、雕塑、舞蹈和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作为外交内容,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来介绍中国,这种新形式的文化外交,可以‘以文建信’,即以文化交流构建国家间信任。”

“文化外交的核心内涵,始终是让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美起来’。”张清敏认为,这不仅要依靠丰富的传统资源,还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文化。“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新发展,这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走出去的真正潜力所在。而‘国礼’中加入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流行文化的元素,反映着未来中国文化外交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趋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