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3)

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3)

好东西与朋友分享

李智认为,随着人类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和外交活动中文化内涵的增多,到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运作方式从威逼、利诱型的硬权力,转向吸引、劝服型的软权力。“在权力方式转换的背景下,文化外交作为国际间符号竞争和信息博弈的实践载体,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之后的第三种重要的外交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柔性作用。”

姜飞在研究中发现,从二战刚刚结束后开始,到被视为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奠基之作的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出版,这10余年间,美国走的是政府主导的国际传播路线,曾在国际范围内被批评为“美国霸权”、“美国文化侵略”。之后,美国先后提出“媒介外交”、“文化外交”、“公共外交”,将政策转向国际传播、民间形式的跨文化传播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模式。“这些文化外交手段都朝向政府外交之外,调动民间的智慧和渠道,推进相互了解,增进国民好感,影响大众舆论,影响政治决策,有利于国家形象提升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中国的文化外交方针属于广义的文化交流范畴,并非文化霸权。李智表示:“文化交流与文化霸权的区别在于,其思想基础和学理依据不同:前者是文化多元主义,后者是文化冲突论。”

张清敏认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国文化外交的思路都没有变,内涵也具有连续性,“其基础是中国国民文化,其优势是利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服务于外交总体方针,与中国的外交战略相辅相成”。

正如姜飞所言,中国传统的外交类似朋友之间的往来,除了礼尚往来的习俗外,其基本出发点非常重要,即“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好的东西与朋友分享”。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