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冷暖永在心(3)

群众冷暖永在心(3)

——皋兰县五项长效机制力促用心服务群众成常态

摘要:皋兰,这个不过拥有5镇1乡57个行政村3个社区14.31万人口的小小县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推行的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社情民意受理代理服务五项长效机制,意在长久、利在长远。

“一村一品”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气神

皋兰的文化积淀,和当地的黄土层一样深厚。

走进水阜乡水阜村,就能感受到。

宋辉祖正和鼓子协会的会员们排练新编兰州鼓子《风雨中的油桐》,唱的是焦裕禄的一段小故事。填词、配曲都是宋辉祖这个地道农民完成的,演员全是村里的一帮鼓子好家。为啥要写焦裕禄?宋辉祖说,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自己有感而发,干部与群众本就是一体的,像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应该千秋传唱。

国家级非遗项目——兰州鼓子在水阜流传已久,宋辉祖打小跟着父亲学。村里鼓子协会的成员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30岁,村里的小学、乡上的中学都有孩子在学鼓子。看着鼓子这门民间艺术从农家院的自娱自乐到有了公共场所、有了专业乐器、有了服装有了经费,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鼓子产生了兴趣,宋辉祖认为现在是鼓子发展的鼎盛期。

村民牛艳红是鼓子协会的女会员,女人唱鼓子,以往几乎没有。这位45岁的农家妇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我们搞文艺的,显年轻!”牛艳红的眉眼活泛得会说话,边说边比划:“原来我喜欢唱秦腔,后来跟着大伯学鼓子,鼓子的唱腔很优雅。”即使在田里忙碌的间隙,伸直腰休息的空当,牛艳红也要对着翠绿庄稼和厚重土地放声唱几句:“赤壁鏖兵,周郎用火攻,草船借箭鲁肃但惊,献连环多亏凤雏先生……”

每晚,牛艳红和她的姐妹们吃罢晚饭,还要换身干净衣衫去村里的广场上跳舞,“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生活,为啥不跳舞?好好跳,我们也要上星光大道、中国梦想秀!”

水阜鼓子村、文山书法村、三坪小曲村……皋兰县开展的“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催生了一批特色文化村。“一村一品”创建工程是一项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长效机制,县文化艺术发展局局长任延霞介绍说,“这项机制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特色、有经费的‘六有’要求,组织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群众由看客变演员,由观众变主角。”

如今在皋兰,种大棚的书法家、干个体的歌唱家、卖烧饼的小提琴手,在乡村社区处处活跃。鼓子悦耳、舞姿翩跹,群众的精气神在“一村一品”的鼓舞下晒了个足。

走通最后一公里,走进最远一家门

九合镇是皋兰县最偏远的一个镇,朱家井村是九合镇最偏远的一个村。

朱家井离县城70多公里,村里老人多,文化程度较低、腿脚又不方便。进城办点事,跑一趟得一天;如果手续没拿全,来回得几趟折腾,别提有多难心。

现在大家不用跑了,换成文书柴宗禄跑。

“你帮我把钱取一下,卡在这里,密码是多少多少。”

“我这医疗费要报销,你看需要些啥证,我都交给你,你帮我办。”

“办准生证的证明,我按你说的准备齐了,放你这里,你啥时进城给我捎着办上。”

之所以找柴宗禄,是因为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他多了个”代办员”的身份。乡里乡亲信得过,身份证、银行卡都放心交给他。当然,在双方移交这些证件材料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些签字手续要履行。

县农行的金融服务也及时“嵌入”为民服务代理工作这个开放的平台当中,以前村民可能为了取50元钱要去镇里或是县城,来回路费也许就要花25元,而现在可以找代办员,也可以预约上门。

低保申请、五保申请、医疗救助、危房改造……群众手里都有一份“明白纸”,纸上详细列有为民服务事项和所需手续。如果不明白,还可以打联系卡上的电话,社情民意受理服务中心会给出贴心答复。

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陈秀霞说:“为民服务代理制,一头连着国家的惠农大政,一头连着老百姓的温饱冷暖,是农村干群关系的整合剂。”至今,皋兰已建立起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反映民意、疏导情绪、政策宣传、代办事项等服务工作到户到人,真正走通了最后一公里,走进了最远一家门。

“为什么我们县乡干部一年四季忙忙碌碌,群众却不满意?建立和落实五项长效机制,就是要解决立场问题和身在群众当中脱离群众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服务群众不贴心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问题。”皋兰县县委书记宗满德认为:“感情问题不解决,与群众就永远有距离。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需要用力,更需要用心。”

时至金秋,皋兰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并用心去落实的五项长效机制,已收获了群众的好评与信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