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想象中好许多 比理想中差不少
记者:怎么评价人大制度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一路走来的历程?过去很多人说人大是“橡皮图章”,这样的声音近几年相对已经少很多了。
浦兴祖:一个甲子,人大制度在曲折中前行。10多年前一名研究生从市人大实习回来后说:人大“比想象中好许多,比理想中差不少”。这句话我一直当作经典。的确,这30多年,人大制度一方面有了许多进步,说“橡皮图章”的少了,另一方面距离理想目标仍有不小空间。
行使职权方面的进步,最突出的是立法权。人大的持续立法从总体上改变了近乎无法可依的状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他职权的行使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参加行使职权的人大代表,其构成与参政能力也在改善。80年代初,人大代表还被看作“荣誉称号”,或者是官员退休前的“中转站”。而现在,官员代表在减少,一线代表在增多,参政能力总体上在增强。
人大表达民意、行使职权的民主氛围也有了较大变化。以前不少代表只是“握手、拍手、举手”,议题总是“高票通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某次人大会议有3人举手表示弃权,被好多记者作为新闻报道。今天已经不一样,反对票、弃权票成为寻常事,甚至组织推荐的个别人选也会在人大落选。须知,这曾经是被视为“对抗组织”的,而后来连党内法规也明文要求正确对待这种落选现象。人大民主较以往确实有了提升。
记者:但“比理想中差不少”,差在哪里?
浦兴祖:主要在于制度的绩效。人大制度的理想目标包含多个层面:价值取向、基本框架、制度细化等等。制度的价值取向早已确定:民主,1954年建构了制度基本框架,这30余年制度细化也在逐渐推进。不过这些主要还属静态层面。理想目标中最重要的是在动态层面,即通过制度运行充分产出制度绩效。前面讲到行使立法权的可喜绩效等,但总体看离开理想中的制度绩效差距还不小,包括立法质量与监督力度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