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近代史研究若干观点的辨析(3)

北京:对近代史研究若干观点的辨析(3)

摘要: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实际上是蒋廷黻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出的。在蒋廷黻看来,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近代化就是在与外部世界交往中,学习西方,摆脱中国的落后状态,全面地走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变革之路,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

我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法是我们观察近代中国历史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因为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点,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奋斗和努力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出了这个看法。孙中山曾经提过“中国是一个次殖民地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这个社会性质的认识也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一直到三四十年代才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已过世的百岁老人陈翰笙先生当年领导一些学者对中国的农村作过许多调查和考察,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作过许多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说法,以致引起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认识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1930年代末,毛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都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并以此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据,一个出发点,认为只要明确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就能够确定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成功地在战略和策略上处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特别是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对这一认识的正确性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当然学者们的这种研究也有不少缺陷,但是如果因为过去的研究中存在着不适当之处,就要对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这一基本论断提出否定的意见,这是不妥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几代学者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复杂的研究过程得出的认识,这个认识,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规律性认识。编写《中国近代史》教材,从这个规律性认识出发,展开历史的叙述,对于读者,对于大学历史学科的学生,更能够掌握近代中国历史的本质,而不致为某些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所左右。

从中国近代史的全局衡量,要考虑三次革命高潮概念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教材写作中贯彻了七次革命运动高潮这一思想

以往60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有一个“革命高潮”的概念。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提出“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的概念,为近代史学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习惯上,大家多称为“三次革命运动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