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乞讨月收入过万,该反思什么?(2)

【案例】乞讨月收入过万,该反思什么?(2)

老人常年在西客站乞讨

真如他们所说,老人这些零钞都是乞讨来的?

这家邮局一位保安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曾见到这名老者在西客站附近乞讨。

15日,记者拿着老人蹲地数钱的照片,来到西客站寻找,多名车站工作人员、执勤民警及保安,均表示这名老人常年在此乞讨。

“这老头收入不错,在西站这边乞讨好多年了,差不多每天都来,他经常偷偷溜到2层的候车室去乞讨。”在西客站南广场,一名执勤民警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老人。

西客站进站口的一名工作人员称,老人常年活动在西客站这边,一到饭点,就到天桥上乞讨,“他人很瘦,看上去很可怜,就跟路过的人要钱说买饭吃,这里的商户都知道,肯定就不给了,但是坐车的乘客不知道,很多人都掏钱。”这名工作人员说,很多年前就经常看到老人,但他具体什么时候来的,什么身份并不清楚。

一名车站保安说,昨天他还在北广场的天桥上见到过老人,“那家伙,磕头时候是真磕啊,额头和膝盖上有很重的伤疤。”

因为已到晚上7点,这名保安说一般这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具体住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但可能是附近的天桥底下或者西客站地下大厅。

遗憾的是,记者走访了附近多个天桥及车站地下大厅,均未能找到这名老人。

谁泄露了乞讨老人的隐私

很明显,这位因清点成堆零钱成为“网络红人”的乞讨老人,是一位职业乞丐。每月动辄上万的收入,让人不得不感叹乞讨这行真挣钱,说不定也会让不少打工者甚至包括一些白领自叹弗如。

职业乞丐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财源滚滚,一方面是利用了好心人的善良,另一方面也是钻了相关部门管理不力的漏洞。虽然现行法规对这种行为并未作出明确界定,但职业乞丐并非真的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只是把乞讨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说是发家致富的“生意”。他们的行为已经涉嫌欺诈,不仅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如果屡教不改也应予以一定的处罚和制裁。彻底消除职业乞丐,一是要对需要帮助的真乞丐给予救助,二是要对职业乞丐一律以欺诈论处。这需要公安、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协作联动,而不仅仅是靠网友和媒体曝光声讨。

不过,虽然职业乞丐非常可恶,应当予以声讨和抵制,但相关单位随意泄露乞讨老人隐私信息的做法,其性质更为恶劣。每月汇款万元左右、逢年过节可达两三万,如此知根知底,所谓的“知情人”即便不是邮局的工作人员,其信息恐怕也是来自邮局内部。否则,他不可能掌握到如此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而身份已经确认为邮局职员者称,“老人每次来存钱,八点半准时到营业厅门口等着,钱用一个黑色的大垃圾袋装着”——时间、地点、特征,都透露得清清楚楚。万一有心怀不轨者据此伏击抢劫老人,泄露信息者是否也该承担连带责任?毕竟上万元的现金对某些人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职业乞讨者也有隐私权。作为邮局,理应对所有的客户一视同仁,除非是公安等部门对此进行调查,否则不得擅自泄露任何人的隐私。试想一下,如果邮局可以随意将客户的汇款时间、金额等信息公诸于众,今后谁还敢去办理业务?网友将老人数钱的场面拍照上网、媒体对此进行追访,可以起到提醒公众、避免上当受骗的作用,但也须守住边界,不能侵犯到对方的合法权益。这是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