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境域(3)

顾海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境域(3)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五十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四大就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立以来的20多年,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和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也不断完善,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习近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这就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社会关系的背景。

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因此,“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习近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来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习近平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新的阐释。

谋划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了“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的方法和思路。在部署2014年经济工作时,习近平继续强调:“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对中国经济发展新态势的探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对于中国经济新态势的认识,要正确处理好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稳妥审慎、稳中求进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既有过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也有现在和未来面对的“硬骨头”和“险滩”,需要一种既坚守已有成就和经验的经济发展的“常态”,又不断开拓进取的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是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态势的基本前提。中国经济运行轨道,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的科学判断;要破除“唯GDP神话”、走出高速增长的“纠结”,但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空间。要坚守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要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根本手段,缜密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态势,真正形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在根本上,“新常态”就如习近平所提出的,是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方式和方法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新常态”将引领中国道路发展的新的经济时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