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献血加分”政策,“公益”还是“功利”?(2)

【案例】“献血加分”政策,“公益”还是“功利”?(2)

“如果有父母因此去献血也是好事”

负责具体实施中考加分政策的浦江县招生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加分政策是由卫生局提议、经县招生委员会讨论后通过的,“政策实施是今年8月,但中考招生是6月,所以目前还没有考生享受过加分。”

新华网的报道说,“切莫小看这1~3分对于中考的作用。提升1~3分,名次可能提升上百。如果因为1分没有上统招线,凭献血的1分加分就可少交数万元择校费。”

“其实,加分范围是很小的。《献血法》规定,全血献血者每次献血最多400毫升,间隔时间不少于6个月。以此计算,1个人献血8000毫升需要10年、4000毫升需要5年。浦江县目前累计献血4000毫升以上的一共24人,去掉子女已参加过中考的,能因此加分的考生其实非常少”,张国斌告诉记者。

在张国斌看来,网上反对声音那么大,是因为“那些人自己不会去献血,却害怕别人加分,自己子女吃亏”。他认为,如果有父母因此去献血也是好事,“既充盈血库,也能给子女加分。”让他矛盾的是:“真为了这几分去连续献血的父母应该不会很多,但人数不多又达不到我们提倡献血的目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田正平向记者表示:“献血是公益行为,把中考加分与献血挂钩,会让外界觉得这种公益行为不那么单纯。目前,教育领域正在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浙江今年取消了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项目,由此确保考生机会平等。献血加分政策的推出,不利于教育公平。”

“政府部门的初衷是好的,但把家长献血多少作为子女考试加分的条件,‘鼓励’他们为子女加分而献血,目的性太明确,让无偿献血变了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告诉记者,政府部门在制定优惠政策时应多听公众意见,再三斟酌,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献血加分”用假正义打破了真公平

表面上看,父母参加义务献血给予子女中考加分,是在用利益导向引导公益行为,是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言外之意就是,要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家长就得出点血。这不是逼着为人父母者去“卖血救子”吗?

是的,眼下义务献血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血库都出现了血荒。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诸多的社会原因。一方面确实是很多市民缺少了爱心,另一方面就是和我们的献血机制有着不小的关系。由于血液采集的不够透明,由于血液使用的不够透明,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爱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扭转血荒的问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有关部门的深刻反思。如果重新获得市民的信任,如何让激励机制更加吸引市民,这才是正路。但是,将献血量和孩子的上学捆绑在一起,这就有胁迫的味道。

当然,这种办法会是立竿见影的。因为孩子上学的事情是个大事情。在中国,对于市井百姓来说,孩子要想出人头地,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学有所成依然会是一个主要的渠道。再加之,我们的父母们对孩子深深的爱,都有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这种政策之下,他们就会对于献血的事情情有独钟,就会掀起一股献血的热潮。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由于学校之间差距巨大,很多人都想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分数不够,学习不好,家长就会用自己的鲜血为孩子铺就一条上好学校的捷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就会“舍血成仁”,他们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而不顾及自己的身体。

献血的事情,是有着科学的道理的。对于身体好的人,献血自然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适度的献血还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但是,对于那些身体不太好的市民,我们就不能倡导他们去献血。献血是爱心,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献爱心。如果因为为了子女能上个好学校,能在中考中获得加分,一些身体不好的市民不得不为了孩子去献血的话,我想,这也是一种伤害,而且会是深深的伤害。

义务献血原本是爱心的呈现,是自愿的原则,但是,当这种自愿是无奈之举的时候,是被逼成来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献血的基本原则。而眼下,很多地方为了鼓励献血出台了很多怪招,有的地方规定可以优先看病,有的地方规定到政府办事不用排队,这岂不是用所谓的正能量打破了社会的秩序?

上学是每一个人的权力,这个权力应该是公平的。我们就别逼着家长去用自己的献血为孩子铺就一条人生之路了好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