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献血加分”政策,“公益”还是“功利”?(3)

【案例】“献血加分”政策,“公益”还是“功利”?(3)

“献血加分”既损公益又损公平

“家长献血”与“子女加分”挂钩,即便能在短时间内激发人们的献血热情,从长远来看,也会有损公益本色、违背公益精神,最终得不偿失。本来,无偿献血是公民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体现,当一个人走向献血站的时候,他不仅在为陷入困顿的陌生人奉献生命的血液,更是在完善自己的公民人格,为这个社会注入担当的基因。

然而,当献血与子女加分挂钩,与子女的前程相关,整件事情的公益性质就发生了质变,甚至会在望子成龙的角逐中,让献血这个高尚的活动蒙羞。同样可以想象,当一个人奋不顾身献血6000毫升,心中只是想着子女的前程,那么血站和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又存在几何?为缓解血荒而出此下策,无异于饮鸩止渴。

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在无形中侵蚀着教育公平。毕竟,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适合献血,如果碰巧有的父母不能献血,那么子女因为父母身体的客观原因而落后于其他学生,这符合教育公平吗?如果教育公平不是学生的平等竞争,而是表现为家长的非理性“拼血”,那将是公益和公平的双重悲哀。

亚里士多德论述法治的条件之一,就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换句话说,要达到善治,必须首先有良好的政策。“拼血”的政策该停下来了,以公益的名义,也以公平的名义。

献血加分,既非公益也不公平

献血加分,主观愿望再好,都不能排除无偿自愿献血被道德绑架、爱心要挟的恶性效应。让公益的归公益,分数的归分数,孩子们才有可能真正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4000毫升鲜血,一个人10年时间才能完成,夫妻齐上阵,至少得5年。在这里,鲜血成为明码标价的抵充物,自愿、无偿的公益行动,量化成了分数。而公正公平的中考,还没摆脱拼钱的交易,就成了拼血的买卖。

中考作为选拔成绩的一场公平竞争,相关部门对于此中的附加条件清理过多次。浦江县的献血加分,不排除有着促进公益事业的积极意义,但副作用却远远超过了可能收获的正能量。它将说好的无偿,变成了实实惠惠的、可以用分数兑换的奖励,在血拼的中考场外,高尚的无偿献血内涵,早被为孩子加分入校的功利所替代。此中的自愿早就变味成“为孩子甘洒热血”的交易。因而,主观愿望再好,都不能排除被道德绑架的嫌疑。

中考加分开了个公益的口子,而家长开的却是血淋淋的口子。身强力壮的拼就拼了,这孩子要是个家有不幸的“病二代”、失去亲人的“孤二代”,中考场上,便只有“望血兴叹”的份儿。

用鲜血换来的考分,对于公正公平的考试来说,本身也是一种伤害。这时候,所谓爱心,则不过是以一个高尚的名义,对他人命运、公正公平的血淋淋伤害。

中考、高考,是目下中国数得清的几个、还能在分数上硬碰硬比拼一把的公正平台。但遗憾的是,这些年,各种加分政策从没放弃在这个公正的平台上插手一把的机会。结果,激励的效果不明显,操作的漏洞倒是一览无余。即便是鲜血,这个看似人人都有的“资源”,真想改名换姓玩点猫腻,也不是不可能。让公益的归公益,分数的归分数,孩子们才有可能真正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奔走。

鲜血,因为无偿而高尚。中考,因为公平而公正。倘若浦江因为中考加分新政中的鲜血注入,而使得公益的血库杯满钵满,这些鲜血,便也会因为兑换了分数,而能沉淀出杂质。血库满溢之时,真正笑得出来的肯定不是这些一年捋两次膀子的家长。他们只是为孩子闯过中考大关的一个个许三观而已。

他们献的是血,心里流的却是无奈与苦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