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文化及经验的总结中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共生体,它以廉政为其价值追求、以文化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廉政文化具有有根性,不同的政治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特性的廉政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历史渊源不同,政治生态环境迥异,廉政文化在其运行中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国廉政文化的特征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意愿,人从善端出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途径,最终达到内圣成仁为目标。这种以尊崇道德为主导的礼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逐渐内化于整个民众的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为政之德首推廉以洁己,以身率人,知耻责己,从做官的底线和起点做起,融廉政和勤政于一身,以廉政立身,以勤政安民,“功在勤政,威在律己”。明代刘应麒在告老返乡时留诗一首:“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者的廉政情结:善始善终,鞠躬尽瘁,尽职尽责。
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希望为政者积极向善、为政以德,但这种美好的祈愿一旦离开了规则的力量,人性向善就易于流于形式,“性善”造就了民众对权力制约的“惰性”。随着历史惯性的延续,民众缺乏权力制约的观念,百姓对当权者的理想化的过高期许和现实中的贪腐为恶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传统的源流滋养着今天的政治生态环境,培植着一脉相承的廉政文化土壤。执政党的廉政文化离不开党的优良传统,离不开共产党员的修养。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执政党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良好的政治资源。建立于这一政治生态环境之上的是一套自我净化的政治系统,双管齐下,扬善弃恶。从宣传和教育的角度上讲:既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想教育、熏陶、激励、鼓舞党员干部,又从“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危机感上警示干部。从机制的角度上讲:既建立纪检监察等反腐机构,实行关口前移预防机制,又强化查漏补缺、惩恶戒害的惩戒机制,同时将党内监督、党外监督、上级监督、下级监督、同级监督、群众监督、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全面监督融为一体,使廉政建设和反腐机制同频共振、同步发展、整体推进。
执政党继承了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逐步健全了廉政文化的生态体系。但我们在反腐的设计层面缺少严密的闭环式的反腐机制预设,在反腐的执行层面上力度不够、在监督层面缺乏刚性,过于倚重自我监督,如同再好的医生也难以给自己做手术的道理一样,这些缺憾使得反腐倡廉工作在衔接不够、配套不足的环境中运行,其本身所固有的重修养的廉政文化在制度体系的缺憾中难以发挥良好的应有效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