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

世界文化遗产——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

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位于阿根廷东北部的米希奥内斯和巴西南部的圣米格尔•德拉斯米希奥斯省境内。1983年(1984年扩大范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在热带雨林的中心地带,有五个引人注目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他们分别是: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他们建于17至18世纪的瓜拉尼人地区。各处遗址布局迥异,保护状况各不相同。

去往教区遗址的途中,道路两边可以看到许多的雨林

去往教区遗址的途中,道路两边可以看到许多的雨林

瓜拉尼人

说到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不能不提到瓜拉尼人。瓜拉尼人,是南美巴拉圭的主要居民,原称“卡里约人”或“卡里霍人”,17世纪通用现名,现约170万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瓜拉尼语,属印第安语系图皮-瓜拉尼语族。他们最早居住在从安第斯山到大西洋,从圭亚那到拉普拉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现主要分布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域及查科地区北部,已分别构成巴拉圭、巴西、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居民成分。瓜拉尼人分为卡因瓜人、塔鲁马人、瓜亚纳人、瓜亚基人、奇里瓜诺人、瓜拉约人等支系,此外还有居住在巴拉那河三角洲和拉普拉塔河一些岛屿上的昌杜莱人,又称岛上瓜拉尼人。16世纪上半叶,瓜拉尼人聚居地区遭受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537年后受西班牙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的屠杀和疾病的蔓延,人口锐减,部分瓜拉尼人同西班牙人和黑人发生混合。瓜拉尼人昔日通常聚居在由6~8个茅草屋组成的村落里,经济以狩猎、捕鱼为主,辅以采集块根植物、水果和蔬菜。他们中大部分人务农,在种植场和庄园当季节工,部分人从事编织、制陶等生产及制作羽毛工艺品等。

这些村落直到现在还残留有学校、住宅、作坊等古建筑遗址

这些村落直到现在还残留有学校、住宅、作坊等古建筑遗址

责任编辑:蒙时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