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推出的“六大改革”和政策“组合拳”,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既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又能惠民生、强信心,令人鼓舞,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产生积极效果。
三管齐下迎接“新常态”
更新观念。重点是从人定胜天转向道法自然。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和其它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尊重市场在发现新经济增长点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应轻言塑造新经济增长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先进经验,政府主要负责弥补市场失灵,为新经济增长点提供政策支持。二要尊重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有一些“俱乐部产品”应当交由社会组织负责供给。三要高度重视投资。在“新常态”下,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是不要投资,而是需要结构优化的投资,重点是防止或杜绝盲目投资与低技术含量的重复投资。
稳定为要。稳定包括社会稳定、政治与经济稳定。稳定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一要稳定贫困家庭和因“调结构”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应积极探索统一预算,协调使用扶贫资金、社会救助与抚恤资金,以及社会保障基金。二要保证民生。稳定增加民生投入,做实“十项民生工程”和“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三要依法维护社会稳定。既要依法加强对传统不稳定因素的管控,又要严防非传统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四要追求合意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传统的超常规高速增长。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清理整顿过剩产能、违规产能。五要稳定投资。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按照“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四化”同步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实现次级突破上。实现次级突破的重点与难点是如何稳定投资。一方面,可以考虑使用“增量投资税费再激励”计划,即在未来一定时期,对凡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换代趋势的增量投资,在地方政府权限内予以税费再激励。另一方面,“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离不开必要的基础建设投资。这类投资既可以对经济立刻产生刺激作用,又可以作为其它投资(如民间投资)的补充而为其它投资提供硬件支持,以刺激更多的投资。基础建设投资(尤其是城乡道路、通讯、给水与排水、棚户区改造等领域)要充分利用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吸引非政府资本进入,以保证必要的投资规模。采用PPP亟需法治化契约制度作保障。还可考虑设立政府主导的以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整理的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棚户区改造基金,专司棚户区改造。同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投资必然伴随着许多配套的互补性投资和企业无法内部化的外部性问题,如金融结构、劳动力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强纵向沟通协调以争取上级的援助,继续加强横向沟通协调以获取各金融机构总部、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分别在金融结构、人力资本、互补性投资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