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增长首先须稳政府投资

经济稳增长首先须稳政府投资

我国目前尚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加上赶超发展战略的影响,初步估算政府投资在全口径财政支出中比重接近50%。与社会福利性支出较为刚性有所不同,政府投资的扩张或收缩相对容易操作,因此一直是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每一次大起大落, 都与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密切相关。面向未来,如何适应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府职能格局,改革现有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已成为一个迫切任务。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政府投资是以一般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投资活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固定资本形成,以及对私营部门投资补助等资本转移这两种形式。与其他财政政策手段相比,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张总需求,其在调控总需求方面作用直接,见效快。

当前地方政府投资存四大弊端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的投资都没有依照经济规律,本应作为经济稳定器的政府投资,在经济萧条时却鲜有作为,没有稳定经济发展。此外短期内出台一些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一些产业盲目扩张,也加重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我国近20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反复出现,从需求面来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政府直接投资波动过大是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强烈,易热不易冷。从宏观调控角度看,政府投资应该逆周期运行。但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典型地体现为易热不易冷,部分表现为顺周期运行,即经济繁荣时,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增加时,往往更爱扩大投资,经济萧条时,受困于财力缩水,政府反而无法扩大投资稳定经济。

与之同时,在各项政府职能属地化管理的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为扩大投资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土地开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由此滋生诸多结构性经济问题。

投资补贴过度、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过快易诱发产能过剩。当前政府投资补贴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并不向公共财政上缴,相当于变相增加了国有企业的投资能力;二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竞争程度过于强烈,对企业部门事前事后的投资补贴过度。这两者都会扭曲市场决策,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后者的一个典型体现是当前的新能源产业。

近些年来,尤其是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过多,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为满足短期激增的需求而大幅扩充产能。但这种短期激增的需求不可能持续下去。当受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等因素的干扰时,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就出现了。我国近20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反复出现,从需求面来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政府直接投资波动过大是重要原因。

“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筹资模式难以为继。政府投资一般说来需要配套的外部融资手段。近年来地方政府逐步发展出“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建设融资机制,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其负面作用日益凸显。

首先,正常的预算管理制度无法管理这类预算外循环的资金,进而导致城市建设行为缺乏必要的公共约束,浪费、腐败,以及好大喜功的市政建设难以避免。其次,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融资平台运转的基础,但地价、房价不断攀高的现实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高收入人群的投机性或投资性购房更是妨碍了社会和谐发展。其三,“地方融资平台”的筹资模式不透明、不规范,由此导致筹资成本和金融风险较高。

以审批和信贷控制的调控手段易扭曲经济结构。在现行体制下,中央政府主要采用事前的项目审批制施加直接控制,以信贷控制、土地控制施加间接的影响。但这些手段都带有一定的行政性调控的色彩。政府主导和行政调控会致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出现效率不足、腐败等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