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不敢腐”,向“不能腐”“不想腐”迈进
整治活动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各地情况的差异和一些不足。记者在目前公开的30余个省区市教育实践活动成绩单中看到,仅有5个地方晒出了上交“红包”的金额,其余地方只是晒出了上交人数,违规细节鲜有提及。
蔡志强认为,仍有一些部门在公开“红包”数量和人数上有所遮掩、避重就轻。从党务公开的角度,党员应该及时向组织公开,组织应该向社会公开,保证作风建设有效性,向社会公开之后,还会形成一定约束。“落实制度和政策要不打折扣。”他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说,一些地方在反腐信息公布上遮遮掩掩,中央层面可及时跟进政策要求,将“红包”治理常态化。在强化干部“不敢腐”观念的同时,向“不能腐”“不想腐”迈进。
蔡志强表示,从清单上看,各地情况差异较大,这与有关部门的判断和执行标准不同有关。从当前的形势看,不排除一部分人存侥幸心理不上交“红包”,也有一些人上交的原因是迫于一时压力。
如何改变乃至消除长期存在的官场“红包”现象和“红包”文化?蔡志强认为,一要有明确制度约束,有严格的追究机制,应该完善党的纪律和相关法规,把收受“红包”视同违纪;二是制度设置要科学,具体执行必须严格。
此外,不少专家认为,将收受“红包”入刑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收红包就是受贿,送红包就是行贿,尤其是一些企事业单位,更加应该明确。”任建明说。他建议,将公职人员收受礼金进一步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范畴。“要从根本上遏制‘办事就要给人好处’的风气,让权力真正得到监督,改变部门、岗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任建明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