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习式外交”:变零和博弈为繁荣共进(3)

外媒看“习式外交”:变零和博弈为繁荣共进(3)

润物无声 讲好“中国故事”

去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首次从战略高度明晰了中国形象的独特内涵——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向社会各界明确了一个久被忽视的原则——与传统西方大国相比,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行胜于言。《纽约时报》文章称,习近平多次发表演讲,强调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他讲话个性鲜明,演讲中多次提及民众日常生活场景,比如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播放、中国玉树儿童给刚果总统萨苏写的信等等。以实话、家常话代替刻板的口号,适应公共外交需要的生活化语言成为中国外交的新时尚。

同时,习近平多次出访都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如在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就在韩国《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同时发表题为《风好正扬帆》的署名文章,将“中国梦”与韩国的“第二汉江奇迹”联系起来,拉近中韩民众之间的感情。

美国媒体称,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习近平的“中国梦”概念,服务于他扩大中国软实力外交的目标,也在国内提升他富有感召力的领导人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投身国际事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成为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大国。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新德里宣布,中国政府将再次向国际社会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援助。

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增加其对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捐赠,也被视为一次对中国对非外交的考验,因为中非贸易和投资日益扩大,也因为中非友谊的历史承诺。

世卫组织也发表声明,欢迎中国政府向塞拉利昂派遣移动实验室检测队,以增强该国的病毒检测能力。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此举显示出中国政府对加强应对埃博拉疫情国际努力的坚定承诺,并为其他国家做出了表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强调“公共外交”,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英国《金融时报》称,公共外交已经融入到中国外交的制度设计与外交活动之中,它打破了外交的神秘性,为中国与世界全面对接提供了多种渠道,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之间,中国成为世界之中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次国家层面尤其是社会乃至个人层面的互动,也日益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借助公共外交的力量让社会与个体都成为外交的当事人,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