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西化的道路走不得 (2)

政治西化的道路走不得 (2)

第二次浪潮:终结于军人独裁

1929年爆发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进入了亨廷顿所说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二战后拉美民主运动开始进入高潮的时候, 19世纪那样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在民主运动中到处抬头,追求的同样是政治西化。但是,拉美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的形势和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已经不同。经过19世纪末叶的早期现代化,拉美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两个影响力越来越大的阶级,这就是中产阶级和城市工人阶级。到19、20世纪之交,中产阶级已壮大到占人口总数的10%。城市工人阶级已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批工会。在墨西哥革命的鼓舞下,拉美几乎所有的寡头政权和考迪罗政权都或早或迟地被民主化浪潮所推翻,出现了一种新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有广大劳工民众参与的民主政权。这个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民主制度却不是西方国家所希望的那种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而是各种形式的、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民众主义民主制度”。所谓“民众主义民主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国家的多数民众(工人、农民、中小资产阶级)参加政党和职团组织,并通过这些政党和组织,在有个人魅力人物的领导之下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以谋求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当时新兴的“社会权利国家理论”。这种理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统治集团所宣传的“自由权利国家理论”,主张不仅要维护个人的自由权利,而且还要维护社会的权利。为了维护社会的权利,就必须要有国家的干预,所以,自由派所主张的自由放任主义纲领被抛弃了,过渡到一种国家发挥发展促进者和福利提供者作用的政治制度。

二战后,大多数拉美国家都程度不等地建立了这种政治制度,民众部门的动员能力在大多数拉美国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拉美历史上的所谓“民众主义”时期。当时最著名的民众主义政权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主义政权、巴西的瓦加斯主义政权和阿根廷的庇隆主义政权。

但是,这些新生的民众主义政权,由于没有经验,除了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的政权之外,都很不稳定。多数国家都因为民众的参政问题而出现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些国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1944年至1954 年的危地马拉“十年革命”、1952年至1956年玻利维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953年开始的古巴革命等。民主运动的激进化趋势以及来自社会左翼势力的各种革命运动特别是古巴革命的胜利,引起了美国的敌视,同时也在拉美上层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中引起了恐惧。进入60年代以后,拉美的中产阶级开始退出与工农民众的民主同盟,转而同美国统治集团联手,共同支持军人举行政变。于是,拉美的军人以恢复秩序为旗帜,相继在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秘鲁、厄瓜多尔、乌拉圭、智利等国发动军事政变,建立起军人独裁统治,对生气勃勃的民主化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第二次民主化浪潮由此进入低潮。拉美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显然已经是对政治西化道路的否定,它证明了政治西化道路的更大的失败。

本文关键词: 政治西化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