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出发 永远的长征——长征精神当代启示录(3)

伟大的出发 永远的长征——长征精神当代启示录(3)

超越时空界限,长征铸造起人类历史上巍峨的精神丰碑

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长征精神不仅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更已成为全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80年来,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这一“震惊世界的行军”,吸引众多外国人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追寻,重走长征路。在他们眼中,不理解“长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国。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002年10月,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与朋友马普安从江西出发,经过300多天的跋涉,徒步走完了红一方面军当年的长征路程。首次“长征”后,他们合著了《两个人的长征》并摄制画册,一经出版,备受欢迎。

“我们重走长征路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体验,而是希望通过新长征的历史考察,鼓励人们抛开固有的观念,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事实,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历史。如果这样能影响一些人,而这些人又能影响更多人,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长征这段历史。”李爱德说。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在首次向世界报道长征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如此描述。

古希腊的英雄传说、世界军史中的战斗壮举、现代竞技场上的激烈角逐——人类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中,有很多与红军长征相通的品质。长征超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80年来,国际上采访、研究红军长征的热潮经久不衰。重走长征路的国际友人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他1981年携全家考察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贵阳、遵义、安顺场、泸定桥等地。“我是沿着长征路线来朝圣的。”他说。

考察回国后,布热津斯基在《寻访毛泽东的长征路》一文中写道:“要是对于长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对这个民族及其领导人的内心世界也就会有更多地了解。”这位西方政治家后来评论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许多外国学者认为,被称作“二十世纪奇迹”的长征对于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价值非凡。它的艰苦卓绝是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激励全人类为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极限。

长征精神走向世界,长征胜利属于世界。

正是长征的胜利,把一次战略转移变成了民族独立和世界正义胜利的序幕。

12.5万次敌后战斗和22次正面大会战,中国抗日战场为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抗击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斯福说,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没有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经过长征的红色战士的勇猛抗敌,这些“假如”也许会变成现实,世界历史将被改写。“长征的胜利是抗击法西斯的胜利,长征的胜利属于全世界。”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3年,来到延安进行实地采访。“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写道:长征已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今天,作为长征精神的传人,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长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