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要发展须深挖改革红利 (3)

中国经济要发展须深挖改革红利 (3)

当务之急是挖掘改革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

《经济参考报》:人口红利消失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以往的增长源泉已经式微,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那么,中国经济未来要继续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蔡昉: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驱动型,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生产率提高驱动型。

一般来说,发达经济体处在技术创新的前沿,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也比较成熟,实现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都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以,它们不可能有很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中国经济也会到达这个阶段。但是,在那之前,通过消除制约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制度性障碍,在一定时期里仍然可以取得较快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虽然不应寻求超越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增长速度,但是潜在增长率本身是可以提高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快的增长速度,就是获得改革红利的过程。

当前的改革,无论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所推进的改革,还是“顶层设计”下的改革都是从群众最期盼领域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着眼于清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即要求改革促进增长。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任务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为了推动改革必然要牺牲增长速度。诚然,在当前全面改革正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率出现较大的下行趋势,与过往10%的增长率相比显然是降低了。不过,中国长期可持续增长,可以通过改革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和源泉。改革并不必然抑制经济增长,反而应该成为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新源泉。

当前,抑制潜在增长率的制度性障碍,包括户籍制度对劳动力供给潜力的制约、现行投融资体制对投资效率改进的制约,以及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遇到的融资瓶颈导致的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制约等。通过推进改革拆除这些制度障碍,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潜在增长率。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旨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从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约束条件看,能够显著提高潜在增长率的领域,恰好就是这样一些具有优先地位、需要重点突破的改革领域。例如,相关的一项改革即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便是通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建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和机制。由于目前农民工就业已经占到城市总就业的35%,这项改革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参与率,进而增加整体劳动力供给,并同时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达到延长人口红利的效果。又如,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订负面清单和下放审批权等改革,鼓励更多非公有企业进入竞争性行业,通过建立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同样能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此外,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保持人力资本持续提高,为未来日益加速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准备必要的技能型工人,将增进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力。所有这些领域的改革,无疑都能够创造实实在在的制度红利,显著提高中国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潜在增长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