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引导、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纪律约束。”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强化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更好履行共产党人的崇高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角色原本是戏剧中的一个概念,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后被引入社会学领域中,用这一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角色是指占据一定社会位置,能按照社会对这个位置所要求的规则行事的行为者。角色总是由个人扮演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个人职位,隶属于职业,突出的是扮演者所承担的责任,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角色学习,就是指社会成员掌握社会角色的理想性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的过程,通过社会化造就社会需要的社会角色,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努力服务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需要,势必形成不同的角色担当。在我国社会中,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角色而言,不仅要求高,拥有先进性的特征,而且作用大,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虽然也是一种职业,与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一样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毕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掌握着社会的公共权力。他们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的特殊地位,担负着不同层次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责任。他们的职业活动,代表国家和各级政府行使国家权力,制定和执行政策,集决策、教育、引导、组织、执行等诸多功能于一身。领导干部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其源于社会个体又超越社会个体的属性,决定其在权与责之间的行为选择重心与选择方向。领导干部掌控和实施权力是为其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保障,而不是也绝不能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提供便捷。这种职业特点,决定了党员干部责任重大,意味着他们需要受到特定角色规范的制约,拥有更高的标准。明确了这一机理,树立强烈的角色意识,将有助于党员干部端正自己的行为动机,就有可能避免那种一味追求和拥有大而全的权力、随意挥霍和滥用权力、不负责任地用权力换取利益等偏离应有角色规范的现象。人民群众对于党的形象的认识,总是在与党员干部的接触中产生。党员干部对权力的正确认识和使用,就可以生长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掌握与运用权力人员的信任;党员干部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正确认识和执行,就可以生长出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和地位,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