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之二: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枕戈待旦的战备观念树立起来没有
眼中无敌、安不思危,是清军折戟沉沙的直接原因。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二十年,日军就不断侵犯台湾、朝鲜和琉球,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但清军心存侥幸,以致在日军进犯朝鲜、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李鸿章还电告清军将领“日本并无他意”。更为可悲的是,在安东、金州、大连等重镇相继失陷之时,清军仍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
一支军队越是看不到战争,就越会发生战争;越是不想打仗,就越会挨打。作为军人,永远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时期。但从现实情况看,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一些官兵思想上出现了与打仗要求不相适应的“盛世危相”:一是“忧”不起来,尽管狼烟四起,依然四平八稳;二是“实”不起来,以不打仗的心态准备打仗;三是“苦”不起来,习惯居家过日子,乐享安逸生活;四是“紧”不起来,作风稀稀拉拉,工作空转内耗,等等。
思想政治工作聚焦中心、服务打赢,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导官兵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增强忧患意识,真正使随时准备打仗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一是坚持用战斗队思想武装官兵。把“我军根本职能是什么、强化职能为什么、履行职能靠什么”作为主课贯穿军旅全过程,把职能教育融入主题教育常年抓,与战备训练一道去做,及时解决影响战斗队思想的各种现实问题,使官兵认清军队永远是一个战斗队,时刻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二是坚持用历史教训警示官兵。通过回顾鸦片战争等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解析甲午战争中诸多战败的战例,使官兵牢固树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思想,不断拧紧随时准备打仗的发条。三是坚持用现实安全威胁警醒官兵。严格落实形势报告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当前情况,坚持不懈抓好战备形势教育,不断强化官兵练兵备战的责任感紧迫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