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上实施的是主要大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在收入分配上采取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在农业改革和发展上实行的是“第一个飞跃”。我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开始实行这三个重要战略转变的时期。
第一个战略转变,是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上,由更重视发展各种私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转向更重视壮大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比重开始止跌回升。
第二个战略转变,是在收入分配上,由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强调合理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个战略转变,是在农业改革和发展上,由实现农业的“第一个飞跃”转向逐步实现“第二个飞跃”。
实现这三个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是在继续发展私有制经济的同时更要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
这些是由中国的现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决定的。
一、第一个战略转变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私有制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公有制中小企业通过转机改制实行了私有化,应该说这是近3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公有制经济在产值和资产总量上也取得了较大增长,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由99%下降到30%左右,私有制经济(包括三资企业)则得到巨大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几乎为零上升到60%以上(这可能是海外一些像科斯、张五常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改革是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依据)。虽然从控制力上看,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把握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从数量比重上看,无论是产值还是资产总量,中国公有制经济都已经不占主体地位,并且存在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重大问题: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中国,在继续坚定不移发展私有制经济的同时,还要不要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能不能让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继续下降下去?我认为,不能再下降了!中国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底线。如果继续下降,公有制经济掌握的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也会丧失,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当然,本文强调要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并不是主张人为的“国进民退、公进私退”,不是要限制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总量上的增加,更不是要“均贫富”剥夺私人合法资产,而是强调在继续发展私有制经济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要扩大,而且在比重上要提高、改变下滑的趋势。现在的问题是,多数学者都是在为发展私有制经济大声疾呼、献计献策,很少听到、看到有学者为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鼓而呼,这是不正常的,本文也是想要弥补一点这方面的不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