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是秩序良好的社会,它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无序化和无序状态。实现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遵循。只有把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纳入法治的调整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切实的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都具有法治的属性,“民主法治”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公平正义”是社会规则与个人能力的和谐,“诚信友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安定有序”是公民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的和谐。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无论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是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和谐关系,都必然会表现为一定的法律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同时,法治也为社会和谐提供重要保证。法治通过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保障,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
(二〇〇六年五月十五日)
- 用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2025-08-07
- 让每一寸珍贵的耕地都焕发勃勃生机2025-08-07
- 旗帜网:以法治之光守护家国安宁2025-08-05
- 《光明日报》刊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张真理研究员理论文章2025-07-30
- 更好发挥法治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2025-07-30
- 更好发挥法治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2025-07-30
- 深入实施香港国安法 谱写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5-06-30
- 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2025-06-23
- 夯实网络文明的法治根基2025-06-06
- 在法治轨道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5-06-03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王昕宇:党领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凝聚“上合力量” 开创美好未来
- 2025暑运收官:铁路客货量均达历史同期峰值
- 抗战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 弘扬抗战精神,践行国防教育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丨“半年报”里向“新”力,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 刘京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应答与世界担当
- 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走深更走实
- 政策技术双驱动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迈向规模化
- 赓续精神血脉,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精选视频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方法
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党情新变化
【党员课堂】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路径与方法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坚定政治信仰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提高政治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