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压舱石。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十四五”时期,我国以新粮食安全观为指引,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发力,实现了从产量稳固到流通升级、从减损增效到应急强化、从质量保障到产业升级的系统性突破。1.3万亿斤以上的年产量、7.3亿吨的标准仓容,这些数字不仅标注着中国粮食安全的量级,更折射出保障体系向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深刻转型。
产量稳固与流通升级,夯实粮食安全“基本盘”。粮食安全的根基,在于“产得出、储得好、流得畅”。“十四五”期间,我国以产能稳定筑牢安全底线,以设施升级打通流通堵点,构建起“产储销”协同保障的闭环体系。从产量维度看,全国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突破1.4万亿斤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不仅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核心目标,更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业科技等政策的协同发力,为粮食产能装上“稳定器”。
流通环节的突破同样关键。一方面,粮食收购体系持续优化,年均收购量超4亿吨,既保障了农民“种粮卖得出、卖得好”,也为市场供应提供了充足货源;另一方面,仓储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突破7.3亿吨,较“十三五”末增加5800万吨,其中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的仓容达2.2亿吨,增幅超45%。高标准粮仓的普及,不仅解决了“储粮难”问题,更通过绿色储粮技术实现“储得优”,让粮食在储存环节保持品质、减少损耗。与此同时,粮食流通全面迈入“法治化+信息化”时代,《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数字化监管体系建成,让“管粮管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流通环节装上“安全阀”。
减损增效与应急强化,织密粮食安全“防护网”。粮食安全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不仅要“平时稳”,更要“急时保”。“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粮食减损和应急保障两端发力,将“颗粒归仓”的理念贯穿全链条,让粮食安全防线更加坚韧。在减损领域,我国实现从“被动减损”到“主动优储”的转变,近三年储存、加工、运输环节年均损失量仅占年产量的2%,这一成绩得益于技术创新与体系完善的双重驱动:农户端,产粮大县建成一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帮助农民解决“收储难”问题;粮库端,“四合一”储粮技术广泛普及,控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6个部级技术创新中心成为技术支撑,30个技术应用示范点逐步扩围,让储粮技术跻身世界较先进水平。
应急保障能力的提升,则让粮食安全更具“抗风险”能力。我国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7个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应急网络。从硬件指标看,各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从5448家增至6872家,日加工能力从120万吨增至178万吨,一天加工量可满足全国两天需求;应急供应网点从4.3万家增至5.9万家,成品粮油日供应能力增长57%。更关键的是,36个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储备可保障15天以上供应,原粮储备充足,这意味着即便面临极端情况,也能确保“粮袋子”不断供、价格稳,为经济社会稳定提供“缓冲垫”。
质量保障与产业升级,注入粮食安全“新动能”。新时代的粮食安全,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不仅要“保安全”,更要“促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以质量标准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抓手,推动粮食安全从“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产业安全”转型。在质量监管领域,2021年以来,累计制修订粮食领域国家标准100多项、行业标准50多项,标准体系突出“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导向,既守护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也为粮食产业划定了“质量红线”。同时,粮食质检体系持续强化,库存粮油质量总体良好,让“好粮”从田间直达餐桌。
产业升级则为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力。优质粮食工程的深入推进,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截至2024年9月底,462亿元财政资金带动超840亿元社会投资,8400多个项目落地,897个优质企业品牌崛起,推动粮食产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更具前瞻性的是,我国以“大食物观”拓展粮食安全边界,一手坚守耕地红线,确保“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一手多元开发食物资源,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引导科学消费食用油,让百姓餐桌从“单一谷物”转向“丰富膳食”,既保障了粮食安全,也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从1.3万亿斤的产量底线,到2%的减损目标;从7.3亿吨的仓容保障,到15天的应急储备,“十四五”时期的粮食安全答卷,既是政策发力的结果,更是制度优势的体现。面向“十五五”,加快构建更高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要继续守住“量”的底线,更要在“质”的提升、“效”的优化上持续突破,让大国粮仓不仅装满“中国粮”,更装满“优质粮”“放心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郭元鹏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