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后现代致力于解构本质主义,由此走向对于客观真理、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伦理体系及终极目标的全面怀疑和不断颠覆。网络由于已成为社会公众表达自己利益诉求、文化心理和政治意愿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主要的平台与载体,而社会公众本身又处于高度分化及不断流动之中,利益诉求、文化心理和政治意愿千差万别,便使这一解构本质主义的倾向急速膨胀起来,极大地普及于社会各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年龄层,一直渗透到人们的观念形态、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和习惯性思维中。网络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意识单一化时代以传播者为主导的观念传播方式,越来越为交互性的意见传播、实时动态性的意见反馈、高度个性化的交互传播所取代,由此构成一种全新的网络“舆论场”,而这一网络“舆论场”则为种种非历史的、非逻辑的、非理性的、爆发式的、情绪化的欲求广泛地蔓延,以及个人情绪化发泄和集体超理性狂欢的交汇,提供了异常广阔的空间。
百年来,在 “道之以政”与“道之以利”和网络时代这三大挑战的浴火中,中国的责任伦理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涅槃与重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等传统责任伦理激励人们奋勇前行,而传统的道德、理想、信仰、情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人生价值体系纷纷分崩离析,新的道德、理想、信仰、情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人生价值体系在社会多元发展中则常常取向各异。这就使全面建设新的三位一体的德治、礼治、法治体系,成为今日中国刻不容缓的任务。
2.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要使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信仰、情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人生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变成人们日常生活准则,在今日之中国,同样决不能忽视礼治。《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对于道德、信仰而言,礼可以使它们具象化、制度化、俗世化、持久化,因为礼伴随着人从胎儿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渗透或融合在人们日常生活、民间习俗、普遍性的行为方式中,它可以起到给人们以崇高理想和终极关怀的作用。同时,礼又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与信仰走向偏执与极端。《论语·泰伯》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像恭、慎、勇、直这样一些优良的品德,如果没有礼的制衡,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当道德一旦变成狂热,信仰一旦变成迷信,就可能引发激烈的无休止的社会冲突。
对于加强法治建设而言,礼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礼记·经解》中说:“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汉初贾谊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指出,秦王朝统一全国后,未能及时适应形势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政策,一味信赖严刑峻法,而“违礼义、弃伦理”,“灭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遂使“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乱僭而无差,父子六亲殃戮而失其宜,奸人并起,万民离畔,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他认为,礼与法不能偏废,而应相辅相成:“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治安策》)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接续的关系。事实表明,单纯依靠法治,要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与处理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群体、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等等关系,在全新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们思想的统一、意志的统一、行动的统一,重新构建全社会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困难重重。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礼治有助于重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的整体性、稳定性、确定性。因为礼作为责任伦理,在维护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持续不断地给它们以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当代中国,保持了历史上一贯的政教分离传统,虽然有众多宗教同时存在,占据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关注此岸世界的现实的实践精神,仍然是个人、家庭、社会自组织、国家这些伦理实体的责任伦理。百年来,礼治虽然迭遭否定、冲击和破坏,但在广大基层社会中,在众多家庭和社会团体中,特别是在和古代相比变化不是很大的乡土社会中,公共秩序的维持仍然依靠“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即所谓礼治。表现为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人情、乡规、家训、族约等等,它们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今日中国,礼治建设并非没有基础,它其实有着深厚与肥沃的土壤。
二、礼的历史传承与当代革新
从古至今,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空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们伦理性实体内部关系的变化,风俗习惯的变化,礼的内涵与形式都产生了变化。但礼作为责任伦理的体现者这一根本精神,在礼的沿革过程中应当说一直在坚守着。
礼所凸显的责任伦理,一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二是对家庭的珍惜和尽责,三是对社会交往和各社会自组织的关心和担当,四是对国家及天下的守护和忠贞。
对个体生命珍惜、尊重和精心爱护的礼,集中于对人的主观意志及其与社会的联系的各种预期。婴儿出生后,有三朝、满月、周岁等礼仪庆贺新生命的诞生。周岁时有 “抓周”仪式。以后每年都要在生日那天庆生。男子的成人礼是冠礼,女子的成人礼是笄礼。成人礼在人生中非常重要,它标志着自此就要承担起一个人所应承担的全部职责。人到了老年,辛劳了几十年,要受到各种优待和礼遇。人去世时,必须举行丧礼,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凡此,都凸显了人的生命具有崇高价值,而个体生命的价值则和他们在社会联系与社会实践中承担了或尽到了什么样的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
家庭是社会由以存在的基础。每个人的个体生命诞生于家庭之中,最初的教育、成长,也是在家庭之中。家庭中的礼仪,用以规范父子、夫妇、兄弟等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晨昏定省之礼、祖先祭祀之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飨燕之礼、庆贺之礼、居丧之礼等等,目的在于保持家庭和睦稳定及不断传承,如《礼记·礼运》所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包括亲朋故旧在内的各种社会交往,尤其是对于各类社会自组织的联系、关心和担当, 是由共同的信仰、彼此的需要而形成的复杂的联络体系。亲四方宾客之礼,为的是建立起可以使人们在众多方面相互依赖的联络方式。“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荀子·非十二子》)目的是形成和维护社会共同利益、使人们各得其所的社会秩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