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西方智库老路
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智库发展模式和道路。有学者表示,我国智库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成功智库的经验,但不能照搬复制其发展路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达巍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社会上有各种声音和利益集团合法存在,并通过智库和游说组织将不同的利益和诉求输送到政治决策过程中,这是美国的政治体制。我们不应复制这条智库运作道路。以研究为中心、以政策为中心与政府保持密切关系的智库体制,更符合中国实际。
智库其实并非新鲜事物,而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却属于新生事物,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依附于某种权势的门客、谋士、军师一族,也不同于国外的所谓独立研究机构。因此,尚伟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能简单套用“国际”标准,而应突出“中国特色”。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角色定位和建设标准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以科研实力建设塑造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学者们认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需以研究为根本,同时注意自身研究成果、品牌等的传播。
谈及国际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表示,一个重要但又被忽视的问题是:当前中国智库的新媒体传播意识和能力依然落后。与欧美智库相比,中国智库的新媒体传播国际影响力非常薄弱。中国智库需在整体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要以互联网思维和全球视野来建设机构网站,将其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媒介。
对智库而言,项目研究和品牌营销同样重要。尚伟认为,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既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来支撑,也需要有智慧的营销策略来传播。
达巍强调,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应当走扎扎实实提高研究水平的道路,要有专注的领域和深厚的积累,实实在在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智库需要深入研究公共政策。今天,我国公众开始以各种方式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传统的智库也需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承担向公众宣传和传播的责任。
薛澜认为,我国的改革发展,为一流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机遇。随着政策研究体系与研究生态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智库必将劈风斩浪,承担起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任;同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软实力,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智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