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2)

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2)

构建全民族精神共识的呼唤

如何解读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如何结合中国最新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给全国各族人民有力的精神支撑都迫在眉睫。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引申出来的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按照大文化的三个递进关系以及当前中国社会现实需要来看,是最需要加强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一是从文化变迁的“堕距理论”看,精神文化变迁必然有一个滞后期,尤其对剧烈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有一个认识和总结的过程;二是从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理论体系看,如何解读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如何结合中国最新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给全国各族人民有力的精神支撑都迫在眉睫;三是中国人正从一个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快速进入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从群体取向变为个体取向,从紧密团结的有机社会变成松散的原子社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剧变,一切都变化太快,传统体系冰蚀解体,而新的文化道德体系尚待建设,精神的空虚和迷茫在一个时期内是必然的社会现象。

事实上,执政党也一直在努力建立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三大文明”建设,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概念;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的“五位一体”布局更加明确了执政党的职责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着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更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自我、凝聚认同的共有精神家园。

从小文化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长期致力于全面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致力于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增强发展活力,依法加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独立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一个大的跃升。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于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是如此。我们应在“大文化”的背景下,整体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高度重视文化的反作用力;以“中文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用“中国梦”这一共同目标振奋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失范和文化迷失;以“小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大发展,重点培植文化市场主体,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特别是文化创造力。政府要通过宏观上的指导、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做好市场监管工作,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文化均等化服务,从而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良性互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