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四点原则共识为中日关系改善创造条件

专家解读:四点原则共识为中日关系改善创造条件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今日,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来访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具体内容为:

一、双方确认将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和精神,继续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二、双方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

三、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

四、双方同意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努力构建政治互信。

人民网记者就此采访多名专家,第一时间解读四点原则共识在当下中日双方外交关系中的意义。

1、四点原则共识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解读人:高洪(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这次中日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为两国关系逐步走出低谷创造了必要条件,使两国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可能。其中一个重要看点,就是第一次以见诸文字的表达,明确了中日在钓鱼岛及东海存在主权争端,双方强调存在不同主张,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中日关系外交史上,虽然一贯存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但过去用的是默契和共识的方式,日本政要常常出于不健康的心态,肆意歪曲外交交涉的历史,不承认双方有默契,不承认形成过共识,甚至非常无理的提出,中方如果认为外交史上有过这种问题,就应该拿出证据来。这让我们非常不满意,所谓默契就是指暗相契合,如果有文字上的东西不就是明契了吗?当时在这方面我们有一点被动,现在有了四点原则共识,其中明文写到两国关系中有东海海域争端,虽然表述上还是按照双方能接受的方式,但总的精神是双方强调了“存在不同主张”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有了这样一个原则共识的记录,就打消了日方肆意歪曲外交历史事实、肆意解释两国关于东海和钓鱼岛争端的可能性。今后取代默契,我们就有了明契,这在外交意义上特别有价值。

2、 四点原则共识中“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表述意味着什么?

解读人: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曲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四点原则共识的第二点谈到的,实际上是双方怎么对待历史的问题。这里非常清楚的说到,要“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用了“正视”这个词,就是说日本在历史上进行过侵略战争,这一点必须要正视。

另一句重要的话是“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在历史领域,双方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最突出的表现,实际上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这个虽然在原文中没有提,但逻辑上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如果中日关系要继续发展,政治障碍要克服,那么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日本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做法。

共识中的第四个要点谈到未来,要“利用各种多双边渠道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这四点共识分别从基础、历史、现实、未来四个方面规范了中日关系,并且有一个逻辑递进的关系,首先要承认基础,然后妥善处理历史问题,接着妥善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然后未来才会有希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