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点原则共识为何提到要“逐步重启”政治、外交和安全对话?
解读人:杨伯江(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中日对话是因为什么原因、影响而中断的,这一背景非常值得反思。由于日方单方面采取所谓“购岛”的行动,加上此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导致中日双方中断了对话。现在要恢复双方的关系,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还要看日方的表现,边看边走、边走边看,也就是说,要一边评估一边推动下一步的行动。从中日关系本身复杂性来看,在相互依存的同时,矛盾也是根深蒂固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4、四点原则共识建立起来之后,下一步双方应采取什么行动?
解读人: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曲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共识有了,最根本的是怎么样尊重共识。中日建交这四十多年来,关系发展过程中其实多次出现过波折,每一次波折都是因为日本违背了中日建交的一些基本原则。每一次出现波折,双方都进行一系列的博弈,甚至是斗争,然后再取得解决方案。如果方案得到遵守,双方关系就能继续向前推进,如果谁有回潮,那么关系就会遇到大的麻烦。
所以,遵守四个共识,把它落实到行动上去是最为关键的。当然,这次在共识里用到的一些措辞都是比较间接的,不是特别明确地就一些最敏感的问题进行直接表述。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呢?说明双边关系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的解决,可能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比如由于冷战的原因,日本社会对侵略战争历史的认识,实际上(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再比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没有参加当时处理战后问题的旧金山会议,所以钓鱼岛被置于美国的管控之下,美国又把它交给了日本,所以日本老百姓已经形成了一些看法,觉得好像(钓鱼岛)就是日本的。所以双方关系的逐渐回复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次最重要的是达成了共识——要来管控矛盾,就是说如果有了矛盾,并且还解决不了,我们至少不要让它继续恶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