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背后当反思(2)

【案例】“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背后当反思(2)

每一个屌丝都需要关爱

成为屌丝,似乎难说幸福和开心,屌丝平均薪酬2917.7元,72.3%的屌丝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然而,屌丝却让人刮目相看,最让屌丝们放不下的还有亲情,屌丝们平均每个月给父母 1076.7元。或许,“常回家看看”在屌丝们看来,有些难,但钱却是要寄给父母的。这份孝心难能可贵。

屌丝人群中有73.6%的远离家乡,离家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而漂泊在异乡,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因为一方面他们没有太多的钱供自己消费,另一方面在异乡,一切都要靠自己。其实,这些对于屌丝们来说,还是其次,关键还在于其它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能够改变的,其一,是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加班费,近六成屌丝加班拿不到加班费,几乎每天都要加班的屌丝拿不到加班费的比例最高,达到 68.6%,其它被老板“炒鱿鱼”,恐怕更是家常便饭;其二,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如果仅仅是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是通过正当路径竞争的还能够接受,而许多时候,却是潜规则盛行。这对于屌丝来说,很难跨越;其三,休闲。虽然工作与赚钱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但休闲还是需要的。可对于大部分屌丝来说有点奢侈,54.2%的人每年的旅游基金只有500元。

每一个屌丝背后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着难以述说的悲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虽然不是很全面地呈现屌丝生存状态,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不知道每一座城市都有多少屌丝,他们靠什么样的信念生存在充满“竞争”的城市中。极需要的是,对于每一个屌丝都需要给予充分的关爱。关爱一方面来自制度。对于那些生存困难的人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比如面对屌丝休闲,应该多组织一些免费活动,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娱乐;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屌丝,单位工会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果一个人处于绝境之中,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爱心,就很容易走向毁灭;关爱另一方面也来自个体。面对同事中的屌丝,也要多给予关爱,不要冷嘲热讽,不要打击报复。其实,屌丝生活得幸福,我们也会变得幸福。毕竟他们为这个社会,为这座城市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调查“生存状态”何必满口“屌丝”?

在这个不足100字的新闻“摘要”中,出现了5处“屌丝”,而在整篇新闻报道中,更是出口“屌丝”闭口“屌丝”。也许是为了调适读者可能出现的不适应,报道引用了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观点:屌丝一词起源于网络,传播至今已并非贬义,而是代表着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

百度“屌丝”,意即在网络中常指一个人符合矮、穷、丑、挫、撸、呆、胖这些特征。虽然“屌丝”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流行起来,年轻人群体间的语言文化中更被广泛应用,但相对于“屌丝”最初的定义,如今却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北大认为“屌丝”代表着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没错,但它意味着人们自我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力,而不是脱离了“贬义”的尊称。代表主流文化的北大,调查某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也算分内的学术课题,但何必对这个群体言必称“屌丝”?

而这份所谓的《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也有点让人不知所云。究竟是对“屌丝”的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抑或是对逼仄的社会生存环境的揭露?因为,相关报道显得很兴奋,迫不及待地追问“你是屌丝吗?你已存够了 10 万元了吗?你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你已经不是屌丝了。”不知北大的《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是不是按这个标准划分“屌丝”的,但在这样的追问下,笔者可以代现在的年轻人回答,“我们都是屌丝”。即使是官二代、富二代,可能也无力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也是“屌丝”。

本来,有些人利用屌丝一词“自我设障”,降低成功期望,以此来缓解巨大的社会压力,这部分人当中多数拥有自我意识,自我觉醒才主动归类“屌丝”,也算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但存够了10 万元和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的衡量标准,无疑打破了“屌丝”们在“自我设障”下宁静,把一种“网络亚文化”的产物,在网络主流文化中,具体为实实在在的现实苦逼。

就算“屌丝”一词并非贬义,但读着这篇出口“屌丝”闭口“屌丝”的报道,总有一种“高富帅”对“矮矬穷”的不屑意味。不知这种轻蔑的口吻是不是来自《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但相关报道却将其当做了时髦的称呼。笔者不厌其烦,粗略统计了一下,通篇报道中,出现“屌丝”的语句达到48处。而这个“并非贬义”的称呼,针对的是“已经参加工作,个人存款 10 万元以下,未买房或者已经买房,但不是由自己全额出资的人群”。试问,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有多少人有资格受到“你已经不是屌丝了”的“恭喜”?

无论《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是为了对年轻一代的激励,或是对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鞭策,但用“屌丝”来称呼这个群体,是有违这个群体用以自嘲的心理的,也是在一种本已不堪的现实下,对他们的再次伤害。满口“屌丝”的媒体,不会分不清“自嘲”和“讽刺”的不同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