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背后当反思(3)

【案例】“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背后当反思(3)

在“屌丝生存报告”感受学术的温度

从“屌丝”现在的使用来看,范围已经非常之广,并且,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贬义。在网络上和生活中,许多自称“屌丝”的人士,只是一种自谦。即便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也经常用这一词来形容自己。应该说,“屌丝”代表了一类人,这类人没有很高的收入,没有固定资产,生活处于城市的底层,精神迷惘,苦苦奋斗却找不到出路……

再者,我国最优秀的学府、堂堂北京大学,似乎也应该保持一份格调。但是,在笔者看来,站在民生角度,北京大学做一份关于“屌丝”的生存现状学术报告并非是不务正业、自降品格,而是贴近民生、服务民生的体现,而这种学术态度放在当下,应该是一种稀缺品。是学术研究真实反映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成果体现。

细细看一看该报告的内容,相信许多读者都能感觉到社会的悲凉与民生的残酷。月收入不到3000,还要给家里寄生活费,多为单身,没有固定住房,无车,加班次数多,许多人认为自己心理上已有疾病、多数会上网、网购会成为最主要的消费模式……应该说,这样的一份报告,它是有良心的,有温度的。这份报告反映了生活角落,触探到了生活的犄角旮旯,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

退一步讲,即便你对“屌丝”一词仍然持有偏见,在看到《屌丝生存现状报告》这样一份真正能够反映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现状的民生报告之后,也应该放弃“形式”或“称谓”上的偏见,而体量相关调查研究人员的学术态度与良心。从某个角度而言,“形式”或“称谓”比起内容,确实有些不太重要。

我国古代学人早就有“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其实也就是学术要接地气儿。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真实反映社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社会现实服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然而,当下一些学术研究,似乎非高大上的项目不足在研究,还容易患上语言上的洁癖和道德上的洁癖,认为学术研究总要为某种正确服务而不为正义服务。相信这也是我国学术圈的能力和公信力双双下降的一个原因。

【启示与思考】

屌丝这个词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兴起而流行起来的一个词,使用的频率和范围越来越大,有相当多的人以“屌丝”自称。这意味着“屌丝”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代名词”。此次北大发布的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揭开了“屌丝”的庐山真面目。这个一直被当做调侃自己的名词,如今有了清晰地界定。从这一报告来看,“屌丝”实际上是指那些收入较低又没有经济背景的底层年轻人,年龄段在21-30岁之间。这份报告为关注底层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可靠的视角。

“屌丝”近些年在网络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传达了底层人士渴望被认同、努力发出声音、寻求社会认同感的一种心理诉求。尽管这一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表达。因而,此份报告的发布,为“屌丝”群体正名。社会各阶层表达的诉求声音都应该受到平等的重视,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它难免引发争议,但不要因此就抹杀其意义。相反,应该从中读懂一个群体的生存实录,请想一想,“屌丝”并不抽象,这一名词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数目庞大的“低到尘埃里去”的青年群体。当然,对很多人来说,“屌丝”只是一个阶段的状态,通过努力终究会挣脱出来。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关怀,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多上升的机会,使他们看得到头顶的蓝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