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过“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但关于中国模式的话语权一直没有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北京共识”于2004年由美国人雷默提出,就是一个证明。国内外一些人甚至长期漠视、否认中国模式的存在。目前这种状况正在悄然改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理念和范畴的提出,使中国模式的面貌不断明晰,更加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模式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既发展中国又造福世界。
理解中国模式的几个维度
理解中国模式,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独立自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和文明复兴等维度来进行。
经济发展模式。列宁以及苏联对于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如何在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过探索。但随着苏联解体,这种探索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社会主义模式能否走通,世界在看中国。经历近代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实践,经过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懈努力,中国不仅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而且走出了古老文明实现赶超和复兴的人类文明发展新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年均近10%的增长,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向好,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仍在困境中挣扎形成鲜明对比。2012年西班牙前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在西班牙《国家报》上撰文说:“每一次访问中国,无论时隔多久,反映世界新局势的历史现象都会令人感到惊讶:中国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崛起,而欧洲人在挣扎着不要沉没”“我们不知道如何阻止这一进程,更不用说逆转了”。一些西方知名学者认为,中国正在跨过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亚洲“四小龙”后唯一成功的案例,正在激励更多新兴国家实现赶超。
从经济发展层面可将中国模式内涵概括为“五个统一”: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统一,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效率体现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即时性、有效性,而公平不仅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还强调结果公平,尤其是实现共同富裕;改革与开放有机统一,通过改革促开放、通过开放促改革,既对世界开放也促进世界对中国开放,既改革自身也促进国际体系改革;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强调快速发展绝不能牺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不能不要适当的发展速度;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局部目标与全局目标有机统一,在全国层面实行“五年规划”与“三步走”相结合,在各地区和各行业主张目标与手段的差异性、灵活性,达到总体稳定而局部灵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