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反腐为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保证(2)

深入反腐为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保证(2)

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结合统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王岐山的一番解读,让很多不了解他为何在此次会议上强调“德”的人有所领悟。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高波说:“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构来讲,中国共产党实际继承了历史上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文化基因。这里边有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礼法合治’的思想,只靠法治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要发挥思想道德防线‘不成文的制度’,这会与法治建设形成互补。”

高波还从另一个维度分析了王岐山讲话的深意,“我们讲先是‘不敢腐’、然后‘不能腐’、最后‘不想腐’。而‘不想腐’主要靠人的道德净化和内在自律。”

在高波看来,通过价值观的转变和政治生态的再造,将形成“内挤外压”,逐渐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形成一种道德自律,社会公德水准也会有所提高,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国人长期存在的道德滑坡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可以预期的必经过程。”

徒法不足以自行。11月3日,王岐山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治理国家不可能只靠法律。法律法规再健全、再完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如果领导干部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

任建明认为,在重视法治的同时,也要强调道德、价值和精神层面的事物,而且光靠宣传和教育是不够的,应该变成实际的制度。

高波也表示,虽然无论是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当前和今后主攻方向的角度,“德法并治”都很有意义,但过去道德的概念、主张和诉求有些“形而上、高大上”,不接地气、不好践行、不成气候。

“好在我们出台相关制度后,作风建设有了新的变化——从小事抓起,最终让看得见的作风标准成为官德和公德的可见标准。”高波举例,出台“八项规定”后,全社会都发起“光盘行动”。虽是一种公德,但也能和如今的反腐败形成互动。

“法律是一个底线标准,而道德是一个更高标准。如果我们能在道德这方面做得更好的话,对于整个国家治理来说,成本会低得多。”任建明相信,如果全社会道德水准能逐步提升,官员屡屡触及法律底线的情况必将减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