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贵在坚持“三力合一”

从严治党贵在坚持“三力合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扎实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虎灭蝇”一浪高过一浪……在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党风政风出现了积极可喜的变化,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腐”正在深入人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管党治党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良好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也绝不能没有期限和时间表。彻底清除党内“四风”毒瘤和腐败“痼疾”不但需要持续“用药”,更要精准有力地直达“病灶”。我们更要知道,从严治党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模范与带头,得益于惩贪治腐“动真碰硬”的魄力和胆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永远没有终点,下一步我们要把主要工作精力转移到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要通过不断地施加执行力、创新力和持久力来增强管党治党的内生动力,以此推动实现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要增强“执行力”。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严治党,关键在贯彻执行。没有一股子劲,没有那么一种“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执行力,再严的制度设计、再好的蓝图规划也都是“镜中月”、“水中花”。因此,各级党委和纪委要切实增强从严管党治党的执行力,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始终做到与中央的要求相一致,始终做到与党纪国法相统一。在具体工作中,要严格落实“三严三实”的总要求,做到在党性和纪律面前“立得住,站得稳”,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一把手要发挥领头雁作用。要认真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法治思维,提高规矩意识,严格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把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要管好身边的下属和同志,管好自己的家庭成员,要教育引导他们讲党性、讲作风、讲纪律,越是跟自己“关系近”的人越要严格要求严密监管,坚持“一个标准量到底”,切实把党的威信树起来。最终,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成为从严治党的坚定落实者和积极推动者。

要提高“创新力”。贯彻从严治党,客观上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现代且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真正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如王岐山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的那样,“现在‘不敢腐’已初见成效,‘不能腐’‘ 不想腐’还要靠制度创新”。无数的案例也告诉我们,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四风”盛行、腐败频发,除了干部自身出现问题以外,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灵”,这种“失灵”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处”环节中都有所体现,从而给了一些领导干部“可钻的空子”和“庇护的港湾”,间接助长了他们侥幸心理的滋生。因此,落实好从严治党,必须提高制度体系的创新能力,增强党员干部“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保障能力。在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架构,要充分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的经验和理念,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破立并举”的方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把制度之笼扎紧扎实,让“老虎”、“苍蝇”不敢再为非作歹。要打破固化了的思维和思想,一切围绕简单、实用、高效的标准进行制度创新,切实提高管党治党的法治化和制度化水平。

要发挥“持久力”。王岐山同志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越往后执纪越严”。它从侧面告诉我们,狠抓从严治党关系人心向背,事关党执政兴国的大业,需要我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把从严治党抓下去,容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些许松劲和懈怠。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终究会有“漏网之鱼”和“掉队的人”,推动一个实践向前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终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态势。使从严管党治党这一伟大实践更好地向前发展,就需要我们在主观上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事在人为”的理念,既把握客观规律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从严治党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耐力和持久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总有一天“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那样一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推动从严管党治党向更高水平、更深广度发展,就一定能够使我们党始终立于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净化的不败境界。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