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整治官员的“骄娇二气”,一方面必须从制度上着手,清理、规范、削减官员原先享有的各种不当“特权”;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对于官员日常生活的监督与管束,防止相关“坏习惯”继续以别的借口变相存在。须知,制度和监督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制度而无监督,则制度势必沦为一纸空文;有监督而无制度,那么相关曝光就最多只能算是“隔墙扔砖头”,砸中哪个算谁倒霉,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官员工作生活能力“退化”的问题。
所幸的是,十八大以来,针对部分官员“四体不勤”的问题,中央接连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又是强力推进车改,又是取消机场贵宾厅,同时对官员超职数配备秘书的问题进行了清理,官场风气为之一振。我们看到,近段时间以来,许多官员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吃自助餐能亲自去取了,冒雨视察能亲自打伞了,坐飞机能亲自换登机牌了。
但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部分官员的不良习气,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江湖庙堂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作为官员自己,与其一直这么别扭下去,不如努力适应“新常态”。否则,即便不被群众抛弃,也会因为跟不上官场形势而被淘汰。
官员不会登机提醒重构权力伦理
到了机场不会办理登机手续,进了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乘公交不知道如何投币刷卡,作风建设的紧箍咒念紧了,超配的秘书“转岗”了,贵宾室关闭了。长期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官员生活不能“自理”了。官员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出门宛如“陈奂生上城”,如何与群众同甘共苦?又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与信任?不接地气的官员被网友吐槽,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对此,不仅生活不能“自理”的官员要反思,其他官员也要以此为鉴,引以为戒,在工作与生活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做到“去官气”、“接地气”,促进官员身份归位,构建正确的权力伦理。
老实说,不仅不会登机的官员成为民众的笑柄,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与“反对四风”等一系列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后,一些地方与部门的官老爷作风已经有所转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官员不摆官架子,自己办理登机手续,看病自己挂号,并非对官员的拔高要求,而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公共道德与起码的生活生活技能。不过是,一些官员封建等级观念太强,官老爷习气太重,严重脱离群众,把起码的社会公德抛之九霄云外,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丧失了。
换个角度看,不摆官架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只是官员履行职责的浅表层次要求,如果官员表面上对群众与服务对象客客气气,在摄像头、照相机面前大秀“亲民”形象,甚至对群众诉求做出种种承诺,就是慢悠悠地打“太极拳”,对群众急于办理的事务拖着不办,或者说问题解决不够彻底,诱导群众给“好处”,怎么办?再者,如果官员在闪光灯之下亲力亲为扫大街,背后依然以会议落实会议,沉迷于文山会海;仍然让下属代笔写材料。下属从前途、利益着想,未必敢说“不”字。
自己登机、挂号毕竟只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官员学会这些并不困难,但是,要改变官员心中根深蒂固的官老爷情结并不容易。在我看来,官员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官气”,自己的事不能指望贵宾服务,自己的职责不能强加给下属,更要下气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切实实对民生福祉负责。在回应群众诉求,解决问题方面,要以法律法规、群众的满意度与社会公平正义为衡量标准,并有具体的界定标准与细致的配套措施。职能部门什么时候解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应该有明确的权力清单、办理流程与监督处罚细则。唯有如此,民意才会有所附丽,“官气”才能真正荡涤干净,官员的形象才能根本扭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