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官员不会登机”的背后折射了什么?(2)

【案例】“官员不会登机”的背后折射了什么?(2)

官员工作生活“难以自理”令人忧虑

领导干部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居然到了这个份,这种“本领恐慌”让公众笑不起来,反倒令人忧虑。

“四体不勤”,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处处需要别人侍候,这样的领导干部还能为百姓当公仆吗?肯定不能。这样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远离百姓,不晓得百姓疾苦,与百姓没有共同语言,不拍脑袋乱决策祸害百姓就谢天谢地了。

这些领导干部之所以“难以自理”,“四体不勤”,是因为他们手握权力,当官做老爷便有埋单之处。试想,如果他们只是普通干部,想让人侍候门都没有,那些“马屁精”也不可能媚权奉承。这就是说,权力与待遇是相联的。当然,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并非都沦落到“难以自理”“四体不勤”的份上,有许多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和群众同甘共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而,如果当上了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难以自理”“四体不勤”是早晚的事。让人想不通的是,一些基层“父母官”权力不大,法定的待遇不多,也“难以自理”“四体不勤”,这显然是权力待遇的过度滥用。

领导干部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四体不勤”,其实是官员的腐败,它像毒瘤一样散发着臭气,具有很大的传染性与腐蚀性,如果任其蔓延,会把握有权力的官员们烂掉,会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因而,必须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削减并限制其待遇,或把其待遇也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进行制度设计,把领导干部是否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四体不勤”纳入考核范围内。对有这个毛病的领导干部要亮警告牌,限期整改,对那些整改不掉者,当摘其乌纱,让其回家种红薯吧。

官员四体不勤,请制度、监督出来走两步

从新闻下面的跟帖来看,对于这位县委书记的感叹,许多网友表示不屑甚至愤愤不平:才当了个七品芝麻官,就这副德行了,再升上去那还了得。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恭喜,还真被你说中了。记得浙江省财政厅原厅长翁礼华曾经说过,当官是一个逐渐变傻的过程。因为“什么东西都有人准备好了,不用动脑筋,下雨有人打伞,天晴有人提包,吃饭有人付钱,智商也就越来越低”。可见,类似“四体不勤”的情况在如今的官场并非个别现象。

平心而论,组织上给予领导干部一定的生活照料、出行保障也算其来有自。毕竟,领导干部公务繁忙,不可能样样琐事都亲力亲为,由秘书、下属代劳一部分,可以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地去处理政事,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过,这种照顾必须得有个度,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权力不受约束、特权思想泛滥,类似优待常常超出“必要”的范畴,沦为身份的象征、官员的特权,不仅虚耗公帑,引发民怨,对于工作的开展也是有害无利。

试想:一个连讲话稿都不会自己写,连乘公交怎样刷卡都不会的官员,如何担当得起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事实上,这些年一些地方之所以屡屡出台各种脱离现实、违背民愿的政策规划,与领导干部自身脱离实际、四体不勤有着莫大的关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