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用“权力清单”锁定权力边界

湖南:用“权力清单”锁定权力边界

摘要:行政审批,历来是政府部门权力的直接体现。而落实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先明确行政审批的边界。边界不清,政府部门行使权力是否越界、是否不作为,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正是这个边界,直接关系到权力行使及其背后的利益,历来是一个难题。

历时半年,《长沙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长沙市行政审批项目流程清单》,于11月12日出炉了。媒体盘点发现:在这份权力清单中,长沙市市本级权力事项由9706项“瘦身”到3612项,精简幅度超六成;流程清单,则相应的从16个方面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进行了具体规范。长沙,成为了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

行政审批,历来是政府部门权力的直接体现。而落实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先明确行政审批的边界。边界不清,政府部门行使权力是否越界、是否不作为,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正是这个边界,直接关系到权力行使及其背后的利益,历来是一个难题。

相传春秋时期,郑国的相国子产命人铸造了一口鼎,将有关刑法的规定浇铸在鼎上,史称“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刑法“成文化”,激起的反对意见可想而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反对观点是,“把处罚规定都明确告知民众,以后就无法随意处罚他们了”。制约权力,必从明确权力边界做起,道理就在这里。

现在,为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长沙市给行政权力画了一个圈。圈的大小由法律设定,圈内是权力的有序运转,行政部门不得越出圆圈而行使权力,而圈外则是公民包括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空间,只要不进入法律禁止不能做的圆圈,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而行为。

可以说,长沙市拿权力“开刀”,从自身“割肉”的务实行动,展现了其走在前列的巨大改革勇气和全面深化改革从“自我革命”开始的改革锐气。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对于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全面深化改革而言,好比“啃硬骨头”、“涉险滩”的信号灯,让下一步工作有的放矢。

为企业松了绑,为创新除了障,就能激发社会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湖南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这背后,正是各级政府面对市场始终秉持的自律与自警,是对健全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执着探索。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吹响的这一年,我省出台“国有企业改革30条”,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出台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的省份;我省先于全国实施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引发全省创业热潮;不久前,省发改委取消13项、降低5项、市场化14项经营服务性收费,初步匡算,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2.7亿元。

长沙市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这种探索的延续和深化。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乐见权力清单助力“法治湖南”铿锵前行。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