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好的市场经济”也可能导致创新动力不足,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是创新的首要力量,但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即使“好的市场经济”也可能催生投机主义逻辑,导致创新动力不足,造成创新的瓶颈,此可谓创新驱动的“市场失灵”。
过度竞争、创新收益不确定、信息不对称等均会导致创新驱动的“市场失灵”。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就没有足够的竞争动力,这会导致R&D的投入有限,并且还会出现因与不完全竞争相联系的产量限制而导致效率损失。但是,高度竞争的市场投入R&D的费用也可能相对不足,所以完全竞争并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完美目标。
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收益是强大的动力,但创新收益是未来的增量利益,是预期的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利益的不确定性会严重削弱创新动力,因为,如果企业家利润不能实现,而这种前景又被预见到之时,新的企业就不会兴办了。
信息不对称会进一步强化创新利益的不确定性从而削弱创新动力。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企业家主动创新,要求市场能够传递出各种价格信号,这是必要条件。但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恰恰又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面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和“企业家”无法作出正确的“创新”决策,其创新动力会大受影响。不仅如此,由于信息原因造成的创新利益不确定与由于“市场残缺”导致的创新利益不确定性的叠加效应,会迫使企业和“企业家”作出“逆向选择”,资源配置出现逆创新驱动倾向。
信息不对称还会影响创新金融的可获得性从而加剧“市场失灵”。创新需要金融资源的支持,包括内源性创新金融资源和外源性新金融资源,内源性创新金融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留存利润再投资或“企业家”的个人财产投资,外源性创新金融资源包括银行或非银行负债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如果创新主要依靠“企业家”的个人财产来融资,“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意愿(由“企业家”的风险偏好决定)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由“企业家”个人财产的规模决定)是其创新动力的主要约束条件。如果依靠企业留存利润再投资或者通过贷款、债券融资或股权融资等方式来为创新活动融资,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显然更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R&D的投入都集中于大公司的原因。而大量的初创型公司或中小企业,则由于R&D的投入成本、信息不对称、风险因素和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活动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提供的金融资源。
不仅如此,由于创新活动的投资者与“企业家”之间的利益目标并不必然一致,也给创新融资甚至创新活动本身造成负面的影响。“股东价值最大化”导向使得创新活动的投资者更加偏好“流动性”,更加看重经济活动的短期财务表现而非长期盈利能力,这甚至会导致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时的非创新导向。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市场失灵”也会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恰当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理论的进步能够为创新驱动准备好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创新驱动准备了物质条件,而基础理论的进步则为创新驱动准备了智力条件,这一点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创新还是与更多的要素投入,尤其是知识技术资源的投入关联在一起的。知识技术资源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基础理论是应用技术持续进步的厚实基础。就创新主体而言,它们更偏好应用技术进步,这就要求企业在R&D上源源不断地投入。但知识技术要素的产出效应与巨大的风险如影相随。在预期收益不确定而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基于自身成本——收益的考量,对创新驱动持更加保守的立场就不难理解和无可厚非了。尤其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仍然能够带来一定利益的情况之下,微观经济主体主动创新的动力更显不足。如国内某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尽管企业非常清楚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经营模式存在着弊端,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但仍然将大量的资源和要素投入在该产品的生产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