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呼格案 让法治深入人心

通过呼格案 让法治深入人心

摘要:法治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每一起新发案件的办理、对每一起历史疑案的重审,都将成为这一进程的阶梯。

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暴巴图代表高院向呼格吉勒图父母送达立案再审通知书,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

1996年,内蒙古18岁的呼格吉勒图被认定奸杀一女子,案发61天后执行死刑。18年来,呼格吉勒图的老妈妈尚爱云一次次申诉、上访。2005年,身负多起命案的赵志红落网,向警方供述自己为呼格案真凶。再加上呼格吉勒图被判有罪时缺少直接证据、死者体内精斑未做DNA鉴定、公安涉嫌刑讯逼供等等,都让此案疑点重重。

依法治国,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实现我们的梦想——在这样一个集体的梦想里,必然包含每一个人、在每一起事件中对司法公平的追求。呼格案的重审,让每一位公众看到司法公开的大门已经敞开。

18年来,尚爱云在追寻事实的真相,9年来,赵志红的供述让那些本来并不关心呼格案的人也想知道当年的案子到底真相如何。每一个相信正义的普通公众,都在等待着真相大白的日子,都在渴望公平与正义通过法律的途径得到伸张。

今天,当司法改革、依法治国成为时代的强音,包括尚爱云在内的“逐梦人”,终于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而依法治国的梦想,也就是由这样一些个体的梦想所共同构筑,由每一起案件当中的公平和正义点滴累积。

呼格案的重审,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叫呼格吉勒图的小伙子是否蒙冤,或者一个叫赵志红的嫌疑人当年是否犯案。对于有疑点的案件,司法机关不再沉默,在公正的审判之后,我们可以对多年前“严打”当中一些突破法律框架的行为进行最深刻的反思,可以对“刑讯逼供”保持最警觉的防范,可以对“疑罪从无”重新进行最深入的理解……

法治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每一起新发案件的办理、对每一起历史疑案的重审,都将成为这一进程的阶梯。

或许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都要克服各种阻力,都要寻找自己的决心和信心,但这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锻造更强韧制度的过程。但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程序正义”就会根植于每一个执法者心中,冤假错案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防范。

收容遣送、劳动教养、公捕公判、游街示众、从重从快严打……当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事物被我们逐一摒弃,法治中国前进的脚步也变得无比清晰。

我们会记住佘祥林、聂树斌、赵作海、念斌(或许还有呼格吉勒图)……如果说这些名字见证了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那么他们也在见证着我们对错误的反思和纠正,见证着法治的进步和最终的正义。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