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为什么放狠话 (2)

王岐山为什么放狠话 (2)

威慑:惩治腐败须利剑高悬

就对防治官员出现腐败行为而言,研究国内外反腐肃贪机制的专家们早就得出一套“四不贪”理论,即法制健全——不敢贪,体制严密——不能贪,待遇优厚——不必贪,官员自律——不想贪。近年来在中央反腐败实践中,中央纪委也认同这样的逻辑思路。

在2013年省部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座谈会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就明确提出了中共的“三不腐”理念。他要求,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当然,形成“三不腐”机制是反腐败的理想状态,在实践过程中其实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结合中国社会处于大转型的历史现实,必须首先营造好“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高压态势,必须坚决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深度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已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领衔于世界,但中国与许多后发经济国家和地区一样,并没能很好地绕过国民经济增长与社会腐败蔓延相行并进的历史怪圈。市场经济逐利的原始冲动和法治建设滞后产生的权力寻租,也使得中国同样位居世界著名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建立的腐败指数排行榜的前列。不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和不科学的官员考核评价机制,使得我们过于看重经济增长的数字游戏,所谓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市场秩序的合理有序、人性道德的戒律良知都可以换上市场的价码拿来交易,社会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拥有财富的多少和官阶的递升。而在党内,太多的官员早就置党性宗旨和党纪国法于脑后,深陷于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在权力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央高层只有真的横下一条心,坚决地“治病树”“拔烂树”,才能遏制住腐败蔓延的势头。唯有一个严字、一个惩字,才能根本剿灭各种形式的腐败侥幸心理乃至变本加厉。因此,我们已经看到,不论官阶多高、不论曾经建功立业,只要对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党的利益“伸过手”,那么“伸手必被捉”。用王岐山的话说,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其关乎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