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赫尔辛兰的彩饰农舍(2)

世界文化遗产——赫尔辛兰的彩饰农舍(2)

从织物绘画发展为墙壁绘画

16、17世纪,室内手绘壁挂装饰风靡北欧,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壁挂作品在贵族、神职人员及城市居民的家庭装潢中非常普及。赫尔辛兰的室内装饰风格也兴起于此时。起初,艺术家们喜欢在松散的亚麻织物及门帘上创作,后来发展到直接在墙壁上绘画。民间手艺人大胆将传统的宗教主题与乡土元素相结合,引领了一股装饰新风。18世纪以来,赫尔辛兰农舍开始结合墙纸的绘画元素进行壁画创作,到19世纪又发展到直接在墙纸上进行彩绘。现在欧洲许多老宅中的墙纸早已支离破碎,而赫尔辛兰农舍墙纸未受墙体的影响,因此能幸存到今天。

室内大幅彩绘壁画美艳得另人咋舌

室内大幅彩绘壁画美艳得另人咋舌

农舍入口的设计是当地民间艺术展示的一扇窗口,不同教区风格迥异。尽管艺术家们在室内壁画创作中可能借鉴他人的作品来获得灵感,但农舍入口绝对是展示个人设计风格的关键之处。设计师会特别突出个性化元素,以精湛的雕刻,华丽的漆绘,乃至小小的窗子来展现富有魅力的入口。对瑞典人来说,这些漂亮的农舍门廊就是整个赫尔辛兰的Logo。

创作农舍装饰的艺术家大多来自本省或邻近达拉纳省的流动手艺人,他们获取的工作报酬主要是食物和住宿。虽有自己的绘画风格,他们却也不曾在作品上留下姓名。这些流动艺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艺术创作也有助于凝聚当地农村社区的归属感。

进入20世纪,农舍在整修过程中,有15-17世纪的手绘亚麻壁挂不断被发掘出来。1964年,艾佛塔农舍发现了80多幅与世隔绝百年之久的壁挂。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北欧地区。目前在北欧地区发现的84幅1650年以前手绘壁挂中,有49幅来自赫尔辛兰。

赫尔辛兰的彩饰农舍代表了木构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

赫尔辛兰的彩饰农舍代表了木构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

农舍木屋及其彩绘至今保存完好

赫尔辛兰地区如今坐落着大小农庄共计2000余座。得到上帝的格外垂青,18世纪20年代以来,农舍木屋免遭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戕害而得以完好保留下来。农舍的主人为防止意外火灾的发生,即便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冬也仅为少数常用房间供暖。

赫尔辛兰的彩饰农舍代表了木构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独立农民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展示了赫尔辛兰当地悠长文化传统的繁盛。

责任编辑:宋丽芳,蒙时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