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博伊谷地的罗马式教堂建筑(2)

世界文化遗产——博伊谷地的罗马式教堂建筑(2)

陶尔村的圣玛利亚教堂同样落成于1123年,18世纪曾作为陶尔分教区的市政厅。建筑与圣克莱门特教堂极为相似,由三个殿构成教堂主体建筑。该教堂的“怀抱圣婴的圣母”壁画也被保存于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

山谷中的每一个乡村都有一个罗马式教堂

山谷中的每一个乡村都有一个罗马式教堂

延伸阅读:罗马式教堂

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罗马式教堂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特点

罗马式教堂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特点

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责任编辑:宋丽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