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读懂“发呆大赛”传递出的“慢文化”(3)

【案例】读懂“发呆大赛”传递出的“慢文化”(3)

来成都打拼的姑娘:品味孤独

23岁的参赛者张敏从事医药专业,趁着等待对方发货的间隙,来带宽窄巷子的小广场报名参加了比赛。6分钟后,张敏就退出了比赛,因为对方打来电话催促她赶快去取件。

张敏告诉记者,自己是达州人,离开家乡孤身在成都打拼。这个单身姑娘下了班,就是一个人呆在小小的出租屋里,侧躺在床上翻翻手机,眼睛盯着一处好久都呆住不动。对于我来说,虽然看着手机屏幕,但是实际上也是在发呆。张敏说:城市那么大,自己那么渺小,单身在外地没什么朋友,平时排解孤独的方式就是一个人发发呆。

5岁的多多作为年龄最小的发呆比赛参与者,在参赛中保持了10分钟呆萌不动的姿势后,退出了比赛。娃娃被引领着领取了自己的发呆证书,并在证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赵雅轩。多多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企业工作,老公在事业单位,平时的工作压力很大,现在趁着休假,一家人从沈阳带着女儿来到成都放松身心。

多多的妈妈梁女士表示:平时生活节奏快,发发呆就是让节奏慢下来,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而让多多参加比赛的原因是,明年娃娃就要去读小学一年级了,要从幼儿园这样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里,套上学习成长这个小小的枷锁。所以趁着上学前,赶快让女儿参加个发呆大赛,算是对以往悠闲生活的纪念。而多多对于发呆也有自己的见解:明年我就要去上小学,学习好多知识了,我先思考一下将来。但是5岁的娃娃抱着一个考拉熊的玩偶,对着记者扬起笑脸。

有篇法国小说写道:我在唱机盒里投下20法郎,点那支在戛纳听过的乐曲,平添5分钟的忧郁。

在这个飞速的时代,有时我们也偶尔需要按下暂停键,放空思想,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把周围看得更清楚,比如发呆。

专家:发呆有好处但是要适当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发呆曾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具有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脑电波位于大脑的最外层皮质,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人们的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

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执行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刘婷说:适当的发呆并非人们平时所说的呆萌,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属于自我保护和调适。刘婷表示,短暂的发呆这种对人体状态的自我调适,属于积极心理的一部分。在焦虑时发发呆,放空大脑,有助于对情绪的缓解;而忙碌之后的发发呆,则是对于紧张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放松;被挫败后发发呆,做一些小小的白日梦,则可以对现实中受到的伤害适当疗伤;困惑时发发呆,则可能在情绪缓解之后,突然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冯永熙表示,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发呆可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们会突然不愿意思考,使自己停滞在一个安静的氛围里,忘记一切。会发呆的人,觉得发呆是一种享受,因为发呆的时候可放开所有,不再有烦恼和忧愁,整个空间都属于自己的。因此,在发呆的时候,人是轻松、快乐的。发呆能创造纯净的自我空间,安静的冥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对于减少焦虑有着明显的作用。

同时,专家也提醒大家,对于有自控能力的大人,发呆是一种休息和调剂,但时间不要过长,尤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并且对于孩子经常出现的发呆,家长要及时干预,如果任由孩子经常性发呆,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中,很有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等心理疾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