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沙头角海关集体沦陷暴露“监管盲点”(3)

【案例】沙头角海关集体沦陷暴露“监管盲点”(3)

沙头角海关集体沦陷,监管“毫不知情”?

深圳沙头角海关明码标价、坐地分赃的事情曝光之后,监管部门的表情显得生动而耐人寻味,先是对关员参与走私“毫不知情”,直至旅检四科被一窝端后才“恍然大悟”。而无论是“毫不知情”,还是“恍然大悟”,均表露出一派满脸无辜、甚或天真未凿之萌态,果真如此吗?

旅检四科集体沦陷,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着“周密”设计、“科学”管理乃至“严明”纪律的。从报道中可知,他们不仅明码标价,收取统一的“好处费”,还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分工负责,并将工作人员与走私分子分组管理,一一对应,以避免利益冲突。而“走私清单”乃至“定期结账”制度的建立,也规范了双方的“权责”,有板有眼。

将原本应该施之于正道的管理智慧,用于纳贿贪腐,一方面暴露了这些海关人员腐败行为的泛滥与嚣张,其内外勾结的腐败链条也日益紧凑与隐秘;另一方面,也验证了监管查处的难度。在一组相对闭合的腐败合作关系中,监管部门的“后知后觉”并非特例。

不过,尽管如此,也并不意味着监管就可以“毫不知情”,至于“恍然大悟”云云,更不免是个笑话。

沙头角海关旅检四科的集体贪腐再严密、再隐蔽,也不过是在其内部以及与走私分子之间存在的默契,不可能完全遮蔽社会公众的观感。小轿车也好、商务车也罢,也不可能做到隐而不彰。这一点,从走私分子当街高调装车的张扬即可见一斑。事实上,沙头角走私之猖獗,使得当地社区居民“看不过去”,不断反映,而举报往往石沉大海。不知道监管部门有没有接到举报,又是如何处置的?

再说了,集体贪腐即便分工再明确、管理再“科学”,依然是建立在利益之上松散、暂时的聚合,稍有风吹草动,抑或出现分赃不均、权属不清等情形,立马就会支离破碎,不可能长期铁板一块,更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严密的小圈子。作为系统内部的监管机构,不大可能听不到一点风声、“毫不知情”。

其实,监管部门的“毫不知情”很可能属于一种“选择性失聪”,即不去知情、不愿知情,或者不能知情。新华社的报道称,很多民众“举报往往石沉大海,举报电话则成通风报信工具”。那么,有必要追问一下,究竟是谁在不闻不问,又是谁在“通风报信”?继旅检四科集体沦陷之后,会不会存在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乃至违法违规情形?

另据报道,受贿35万元的沙头角海关原关长吴文奎,即收受了旅检四科负责人郑某某的21万元贿赂。这样冰冷的事实一再提醒人们,海关窝案暴露出来的失序有多严重,则监管可能存在的失序就有多严重。

海关集体沦陷,陷于“监管走私”

海关中的一个部门集体沦陷,大家在共同腐败活动中分工有序,且分赃“有道”,折射出的最大问题,是权力寻租已经成为一些权力者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或者说,一些权力者们对腐败文化已经达到集体认同,司空见惯的境界。更可怕的问题却是,腐败处于无监管状态。案发前的中英街,走私分子当街装车,旁若无人,走私在中英街社区居民中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如此公开化的走私,必有执法部门充当会保护伞,这种问题是常识。然而深圳海关监察部门却表示“毫不知情”,直到旅检四科被一窝端才“恍然大悟”。有这样一些睡大觉的监管部门,腐败、走私活动不猖獗还真是对不起他们了。

而说监管部门睡大觉,恐怕有为之开脱之嫌。就算只有监管部门看不见,“众人皆醒它独睡”,对群众举报总该有反应吧?然而当地居民反映说,他们的举报往往石沉大海,举报电话则成通风报信工具。执法者、监管者接到举报后先给走私分子通风报信,然后再假装去查,自然是什么都查不到,如此内外勾结的伎俩,公众应该不陌生。公开的违法犯罪,必有内鬼保护和策应,这也是一种常识。需要追问的是,群众举报,在多少个部门石沉大海?除了海关监察部门,还有多少部门“毫不知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