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心愿,是呵护那一株株被春风吹绿了的小树。
今年夏天,习近平主席收到16封塔州来信。
听闻他来访的消息,斯科奇-欧克伯恩学校正学中文的孩子们,每人用汉字写了一封信。
信里,有孩子们精心设计的、充满了童趣的访问路线。习近平主席在17日演讲中,一提起这件事,语气中满是温暖:
他们“特别提到了塔胡恩空中栈道、大峡谷,当然还有‘塔斯马尼亚恶魔’,还说如果去大峡谷的话还有可能捡到美丽的孔雀羽毛。这让我充满了好奇。”
“明天,我将去塔斯马尼亚州,这样我将走遍澳大利亚所有的州。”他幽默地补充一句:“是不是应该发给我一个证书?”
次日一早,塔州首府霍巴特。他和孩子们一起种下玉兰树苗,并收到一份珍贵礼物:穿着校服的可爱泰迪熊。
习近平主席对孩子们说:“希望你们到中国去。以后可以继续书信联系,分享你们的好消息。”
根在人民,源在交流。出访途中的点点滴滴,折射着民间交往的勃勃生机。
克赖斯特彻奇一群孩子的中国情,如春花之灿烂。
汶川地震后,这些可爱的孩子走上街头,拉小提琴募捐。2011年,克赖斯特彻奇发生地震,中国救援队火速驰援。患难与共的这份情,习近平主席写入文章,访问前夕刊登在《新西兰先驱报》上。
橄榄球球星玛阿·诺努的中国情,如盛夏之炙热。
惠灵顿,在记者会结束后,他来到讲台上,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件8号球衣。“欢迎你到中国去交流。”收到邀请,他答应得格外爽快:“我现在就可以去!”
格里菲斯大学马克林教授的中国情,如秋叶之静美。
半个世纪60多次访华,他在澳中之间奔波,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向世界介绍中国。阿博特总理举行的晚宴上,白发苍苍的他见到习近平主席,平静的笑容难掩激动。
旅游、教育、影视——民间交往的一座座桥梁。修桥铺路,让交往更畅快、更敞亮,是习近平主席同三国领导人的共识。增设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中澳、中新相互承认学历,中新签署首份电视合拍协议,中斐签署互免签证协议……一路走来,收获满仓的喜悦。
还有无数叫不出名字的百姓。习近平主席的到访,成了他们的中国日。
一张张淳朴的笑容,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处处是五星红旗高扬,寒风中、骄阳下,他们守在路边,等在门口。有些年轻人甚至追着车,欢快地跟跑。
千万句祝福不约而同地响起。习近平主席夫妇向他们久久挥手。汽车缓缓开动,走出很远,依然能望见那片热情的海洋。
离开楠迪的消息不胫而走,四面八方的百姓,把宾馆大厅挤了个水泄不通。他们齐声吟唱当地民谣:感谢您来到这里,我们会一直等候着您……余音温婉,回响耳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